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高危投资者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马静婴
2010年05月25日10:20
    5月10日上午9时,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门口,上百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排成一队,等候领取旁听证。他们是一起非法集资案的受害人。

  “我们的脸上就写着三个字──受害者。”一位老先生说。为了节省一两块钱,有的人清晨5点多就出了门,因为年龄超过70岁,可以享受非高峰时段免费搭乘公交车的优惠。

  平日里他们节俭如斯,却将自己几乎全部身家,交给了一个素昧平生、才大学毕业的毛头小伙。此案被告之一黄浩,在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间,先后注册成立了八家“创投公司”,共向626名投资人募集了1.3亿元,平均每人的“投资额”为20万元。

  9时15分,仅有的十几张旁听证一下子发完了,队伍却丝毫没有变短。法院只得另辟两个法庭,供大家观看现场直播。其实大多数老人并不关心枯燥的庭审,他们只想知道自己的钱能不能平安地拿回来。

  法庭上,黄浩开始讲述诱君入瓮的过程。早在大学时代,他就追随别人做类似的生意,手中掌握了一本股东的花名册。直至自立门户,他按图索骥,给花名册上的人打电话。他说至少又有十几个人给他投了钱。上当者,多数是爱上当者,且会反复上当。

  另一容易上当的“高危人群”,就是老年人。黄浩承认,招揽股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到证券公司去邀请那些看大盘的退休股民,召开投资报告会。稍微谨慎一点的投资者,在前往黄浩位于陆家嘴的办公室参观后,也很容易产生信任感。

  一位2006年开始投资的老太太喃喃道:“你知道吗,我会看面相。我相信黄浩,因为他面相好,看上去可靠。”但细问之下,她对黄浩几乎一无所知。尽管如此,她不仅自己入股了10多万元,还拉上了表妹、媳妇、堂弟、弟媳等亲戚,全家投资达到200万元。

  “真是很难理解,买菜时连几毛钱都会斤斤计较的中国老百姓,会随随便便就把几万、几十万投到一家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公司里。”已经不记得谁说的这句话,但事实的确如此。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