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文化评论

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应有平衡点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国信
2010年05月07日08:17

  这两天,北京城的人们在八大胡同拆与保中陷入了激烈交锋中。(5月6日 《北京晨报》)其实,关于老北京胡同的拆与保的话题不是第一次了。2005年,七千条胡同大改造就引起了北京城轰动,甚至是文化界的名人们也纷纷摇旗呐喊。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了解八大胡同大概是由于历史上那些风月之事。然而八大胡同拆与不拆,不是关乎此地是不是风月之所以及是不是有历史污点的地方,这不应该成为讨论的主题。胡同文化不是秋月春风的秘闻所构成的。

  四合院无疑是需要保护的,胡同文化必须有传承。(而且,鉴于一些地方闲时拆遗迹忙来争故里的做法,时人习惯于倾向于对文化的保护。)八大胡同有其美学价值,建筑学价值,社会学价值,人文价值,甚至还有点生态学价值。2005年那一场争论中,舒乙先生就指出:如果没有胡同和四合院,那么北京城就跟伦敦、东京、莫斯科、香港一样了,那就没有北京了。如此兹事体大,怎么能不保护呢?

  但是,有过胡同居住经历的人却感觉迥然了。一次,偶然跟北京的朋友聊起胡同,也想去体验一把胡同生活。不料,这位朋友立马劝阻了我。他告诉我说现在他们全家以搬迁至楼房居住了,那四合院早就闲置了。原因很简单,胡同真正是“自然空调”,不过是反季节的,不仅冬冷夏热,而且没有屋内厕所,所以即便是在北风呼啸的日子,也要自己提着裤子以刘翔的速度来回狂奔。朋友说:胡同里哪里有什么诗情画意,用又脏又臭来形容已经不算过分了。

  这一场交锋和观点冲撞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居民的生存发展需要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的矛盾。游客有审美需要,坐地户有对更好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的需要,这就是矛盾所在。如果我们以保护文化的名义要求一些人永远几代人挤在那些拥挤不堪,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地方,是不是也太不人性了呢?外表古色古香的胡同,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别样情趣”?

  同样,从农村迁入城中的人不会去留恋什么“小桥流水人家”,也不会去羡慕“带月荷锄归”,因为城市小区优越居住条件和完善配套设施带来的生活舒适感远远超过了农村。所以不管是老城改造还是拆迁户胡同,最支持的往往是身在其中者。而那些对这种文化抱着游人心态的人,假如使其在那里住上个八年十年的,估计也如同租价苏童所说的那样,他们也不会再喊什么“旅游保护”,“老城保护”了,早就跳着嚷着跑开了。

  四合院,胡同肯定是要保护的,但是对市民这种合理要求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制他们继续居住在这里有失公平,有违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保护与人的生存发展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促进,有机结合的。文化保护和开发除了要考虑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其实也更要考虑人民的生活需要,生存的价值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坐地户与游客这两种心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呢?几年前,有人给出了“置换”的答案。将院子卖给一个合适的人选,由其来保护,而将住户将移到别处。2004年,去年,北京市国土房管局也出台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试行规定的通知》,不但首次允许境外买家参与,并且提供多项税费优惠。如此皆大欢喜,甚是良策,但是如何找到这个甘愿花大价钱买下胡同,四合院,而又不破坏,反而进行修缮和保护的人?我觉得这是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

  上海世博会的带来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呼吁,也为我们带来了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模式。举办世博会,参观世博会,就是要让世界在文明中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家门口的经验不汲取就是实在是太浪费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如何从世博吸取经验,这值得我们期待。文化与生存有一个平衡点,或许找到它的时候时候,这种“八大胡同”的争论就会少很多了,而我们离理想的城市生活也不远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罗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