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新书评

胡舒立:我是个有梦的人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作者:胡晓
2010年03月17日15:36


胡舒立(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免费在线阅读

  著名财经传媒人胡舒立近日推出新作《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

  十年财经路,三月首开口。著名财经传媒人胡舒立推出新作《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胡舒立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誉为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她所主编的《财经》杂志,曾经揭露“基金黑幕”、“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等众多黑幕。《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选入的100多篇文章,是胡舒立主编《财经》十余年间所写的评论文章的精华。这位犀利强悍的传媒人有着怎样的新闻观?作为女性,她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在刀光剑影的传媒江湖中,胡舒立要做的,是一个有梦的人。

  《华西都市报》:《舒立观察》被称为十年财经路的总结,这本书的意义何在?

  胡舒立:我在《财经》做的模式,就是由主编自己去写这本杂志的评论、自己署名,以后我不想以这种形式写作了。其实我做《财经》是做了近12年,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这12年历史的一个侧影。我现在不再用这种形式写东西,我希望有足够长的篇幅去发挥。我希望这本书对于了解过去12年、理解过去12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了解中国过去12年财经杂志作为一本成功的被业界高度认可的杂志的发展,对折射中国过去12年新闻业的发展,它是有一点意义的,它是一个侧影,我希望它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华西都市报》:作为成功的财经传媒人,你为什么对评论情有独钟?

  胡舒立:我喜欢写评论,后来分到《工人日报》,我说让我写评论吧。1998年创办《财经》杂志,创办以后没有评论,那年8月的时候,我们决定写一篇短评。我写报道可以,但是写评论很谨慎,不太敢写。我写了一篇之后给编辑部主任王烁看,王烁说写得很好,你应该每期都写。我说我有这个资格每期都写吗?他说你就应该每期都写,相当于准社评的性质。社评是要经过社评委员会讨论,更加大一些的范围,更加郑重一些。但是用署名的方式,既是代表刊物,同时有一定个人看法的色彩,他说这样做可以。我就在王烁的鼓励下一直写下去。

  《华西都市报》:再回顾以前写的这些文章,特别是在你目前所处的职业生涯的特殊时期,会有特别的感触吗?

  胡舒立:它们应该是我担任《财经》主编职业生涯的一个侧面记录,很有意思。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唤起当时的一段故事,可惜现在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串起来。在《财经》成立五周年的时候,就曾想过出一本书,叫《我与“财经”》,当时想把所有的“财经观察”背后的故事串起来。很遗憾,一直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选出几篇,再配上当时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你曾说,新闻是易碎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伤感的领悟?

  胡舒立:新闻的易碎性确实是我常讲的话题,也是客观存在。正是知道了新闻易碎,我们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碎,至少不易碎。我在1994年出版的那本《改革没有浪漫曲》后记中写到,新闻本身是易碎的,但新闻记者对于永恒性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

  《华西都市报》:你以后会在写作形式做怎样的改变?

  胡舒立:我想比较灵活,你们可能会注意到我的博客。博客是可上可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但是我写博客也是在探讨新的写作形式。比如我现在博客写到一席谈。这是因为我有机会参加很多会议,接触很多朋友,他们讲的话很精彩。用一席谈的形式,前面是背景,后面把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大家。我就是想找新的形式,我喜欢用新的方式。我最近又想起一个新的形式,我把我和哲宇的对话也登在博客上,我把它叫作对答。

  《华西都市报》:你是一个高关注度的人物,面对外界的非议你是怎么坚持自己的风格呢?

  胡舒立: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我觉得大家对我都挺好的。我是个有梦的人,在中国不断进步同时又充满复杂性当中,我们干的很带劲,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肯定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这样。我不会去想这件事会不会得罪谁。因为只要你做的事情是对的,那你就往前做,总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华西都市报》:在写一些公共事件评论的时候,怎么把握度的问题?

  胡舒立:我觉得把意思说清楚,一是要坦率,有什么看法把话说清楚。二是用词、用句要斟酌,要比较谨慎,不能逞一时之快。我觉得写东西不能有哗众取宠之心,好像用逞一时之快的词写冒了以后就有人叫好,事后又觉得糟糕,度没有把握好。在坦率和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对你所谈的看法为了让大家听懂理解,用词要斟酌和慎重,本身就是度的把握。

  《华西都市报》:你现在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很多人期待你能够为高校新闻学教育带去新的理念,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

  胡舒立:我对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职位和机会是很兴奋的,也有很多设想。在我的想法当中,想在中大推出财经新闻的专业或方向。我现在正在物色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养丰厚的新闻人,愿意改行从事教育,跟我一起在实践中把教学搞好。我们想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永生的苦恼就是,不是这个事你一说就能解决的,只能不断重复地说,而且要换一种方式。既不能说自己说过的事情,又要重复你的主张和你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专业人的坚持。 记者胡晓

----------------------------------------------------------------------

《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摘选:

中印的“龙象比较”:中国应借鉴印度改革

   “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经将会超越经。”

    2008年1月13日至15日,印度总理辛格三天访华,成为新一年外交一大盛事。由于这是印度政府首脑五年来首次访华,舆论关注更偏重中印关系的变化和提升,但我们仍然认为,此次辛格中国之行,应当成为中国业界人士思考并学习印度经验的契机。

    须知,当前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人瞩目。在过去五年,印度年均GDP增长达到了8.5%,不久将突破10%。中印两国同为人口大国和新兴转轨经济体,两国改革初始状态颇有相似之处。经多年改革,印度既取得了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改革难题。目前,每提及印度,国人心理上仍暗存优越感;虽也有少数识者大谈中印比较,疾言印度优势,却很少引起广泛、真切的共鸣。实事求是地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深的遗憾。目前,国际上公认“龙象共舞”图景即将成真,我们更感到这种遗憾格外深重。

    近两年来,笔者几次在新德里和北京与印度高层经济官员交流畅谈,此次亦细读了辛格访华的翔实报道,深切感受到印度改革领导人对中国的学习愿望之强烈、认同赞赏之真诚。用一些中国观察者的话说,印度的领导人“很虚心”。而这种态度,主要基于他们迫切的发展愿望和超常的学习精神与学习能力。应当看到,印度改革领袖们均受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的国际阅历,能说流利英文。他们之所以能够心悦诚服地学习中国,贵在自知、自强和自信。邻国之间,特别是相邻的大国之间,察短易而取长难,印度领导人的学习态度,本身就值得中国人学习。

    长期以来,印度人民以其政治民主制度自豪,乐于向外界展示其为“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自我定位。而中国有些论者认为,印度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与增长速度略弱于中国,国内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远较中国为甚,吏治腐败也相当普遍。因此,民主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并无实质性推动作用,更不应将此制度视为彼之长项。其实,正是有赖于民主制度,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复杂国家的力量才得以凝聚在一起。民主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只是最不坏的、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印度仰赖这样一种制度,得以通过事前的充分协商和社会各集团的利益诉求,使社会矛盾适度释放,而不至于因长期积累酿成不可收拾的大动荡。民主制度,应视为印度长期发展的可靠制度保证。

    在世界上各种民主制度中,印度民主制度甚至不是最完善的一种,其起始更与种种“外生变量”相关,徒显实施中的局限性。印度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目前正在创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民主制度有基本共性,其核心价值有普适意义;而且,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相当“昂贵”的制度。战后几十年来,印度历经艰辛,已经成功地建立并维持发展了民主政治框架,较早支付了制度创建代价。这个基本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这位邻居格外看重。

    民主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曾多年结合,产生了全球知名的印度式经济模式,其特点是低效率与政府管制无处不在。但今天的印度已经脱离旧有窠臼。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经济已经逐步从政府管制中松绑,自由市场体制渐次勃兴。更令人称羡之处,是印度私营企业实力蔚然可观。由于印度向来保护私有财产权,并拥有在发展经济体中较完备的法治体系,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印度私营企业亦有不菲成就;随着管制逐步解除,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纵观世界,印度已经涌现出以TATA集团为代表的几十家超大型私有企业,足以与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等量齐观;米塔尔集团更迁址伦敦,成功完成钢铁业界最大收购案,成为业界全球逐鹿的“头马”。在印度国内,在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型私有企业,正逐步获得全球竞争力,在产业链条上攀升的水平明显超过中国同行。到目前,印度私有企业产值已经超过GDP的60%,其整体成长与中国相较,更具主流地位与国际竞争力,也更具可持续性。许多学者已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进而认为印度私营企业的成长折射了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积极面,显示了一种非投入驱动型、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增长形态。这些分析看法,值得我们深刻领会。

   当前,众多国际观察家在进行“龙象比较”,多数看法仍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评价偏高。这或许是事实,但至多只是事实的重要方面。中国人仍需要反省,可以向邻人印度学到什么?为了中国自己,也因为中印间必须携手共进。阿玛蒂亚说过:“只从竞争角度看待中印两国,是把全球性的沟通与理解的实践沦为一场赛马,事实上也不是这样。”他还说:“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经将会超越经。”展望未来,“龙象共舞”的前提应是彼此有“真正的相知”(辛格语),我们深以为然。

责任编辑:李啸天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