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洋奖情结”与文化不自信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郭松民
2009年12月30日08:04

  据12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由于不少中国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要奖”蔚然成风,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于是针对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国外机构为中国人度身订做国际大奖渔利”。

  这是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消息,不禁让人联想起坊间那则“人傻,钱多,快来”的著名笑话。

  这种状况的发展,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开始,精英们——主要是文化精英和财富精英——可能真的认为西方的评选是科学的,代表着高水平,能否获奖是衡量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精英可能也看透了西方的“国际大奖”也无非就那么回事。不过奖还是要拿的,有了这些“国际大奖”就不愁在国内打不开市场。于是到国际上“跑奖”、“要奖”,和“国际大奖”的生产商兼批发商们联手,忽悠国内观众或者消费者,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游戏,其性质和方鸿渐从爱尔兰骗子那里买假文凭,回来忽悠父亲及老丈人差不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国际大奖”在国内如此有市场,国内的观众和消费者会认这些所谓的“国际大奖”?在我看来,说到底,这还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缺乏自信,所以对作品、商品等的好坏优劣不敢作出自己的判断,因为不敢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来自西方的判断就成了“最后”甚至“最高”的判断了。

  实事求是地看,重视来自国际,尤其是西方的判断,有其合理性。原因在于,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的许多研究也是领先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向西方学习,争取在西方获得认同的过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原本在逻辑上具有合理性,现实当中也属于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中国却被绝对化、迷信化了,盲目地追求“国际大奖”,并认为一旦被西方“承认”,即足以骄人的心态,就是这种迷信的一种表现。

  坦率地说,出现这种状况,中国的精英们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因为一般的升斗小民,忙碌于日常生活,不大可能有条件和精力,深入、全面地研究西方,但精英们却具有这样的条件,许多人甚至长期在西方学习、生活,他们本来应该对西方有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态度,但他们却成了盲目迷信西方的始作俑者,并一直不遗余力地强化这种迷信。原因可能还是利益因素在作怪:只有把西方置于“神坛”,精英们才能够享有“布道者”的风光与地位,才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西方一旦被“脱魅”,则他们自己也免不了被挑剔、被批评,垄断市场也就不再有可能了。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建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国人更加珍视自己的传统和价值,当然,也需要出现一批新的精英。

责任编辑:Hengxiaoji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