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哥本哈根——这个北欧小国丹麦的首都,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不过,这次牵动众人心弦的不再是浪漫凄美的童话故事,而是事关全人类利益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里已没有王子与公主让人艳羡的爱情箴言,有的只是世界各国为各自利益充满“火药味”地讨论与争执。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已有一周时间,正如会议开始之前的各方评论那样,尽管此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减排承诺,各方在节能减排的大方向上观点一致,但是,哥本哈根会议仍难载世人更多的期待,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明显。在会议进入到部长级官员谈判这个关键时期,15日,为抗议部分发达国家企图抛弃双轨制的谈判机制,非洲国家代表团全部退出上午会议,会议面临“流产”的危险。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多哈回合谈判”,其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启动,旨在推动全球农业、制造业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建立更合理的多边贸易体系。但谈判自启动以来却屡遭波折,去年7月终因美国在发展中成员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拒绝让步而陷入僵局。12月,由于无法弥合各方分歧,会议彻底落空。
哥本哈根会是下一个多哈吗?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问。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不论从历史责任、人均排放量、相关法律约束、各国民意等方面来讲,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理应做出更多地努力。像臆造中美共治”企图“绑架”中国减排,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借口国内立法程序以让全世界等待等言论,只能滑天下之大稽。
我国高度重视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会议开始以前,我国政府已经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人民做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中,我国在哥本哈根谈判等许多场合,都采取建设性的、积极的态度。可以说,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俗话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之前,一些发达国家就在减排承诺上扭扭捏捏、斤斤计较、犹豫迟疑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会议开始时,被指责为“暗箱操作”的“丹麦提案”一经披露,就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会议讨论中,部分发达国家有意架空《京都议定书》,让双轨制谈判脱轨,信口雌黄企图逃避“气候债”。
说到底,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仅是各国对于“气候问题“本身的讨论,它更是各国政治、经济等各种利益的“角力场”。各国都明白,低碳经济将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低碳经济实力将决定各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际地位。所以,各个国家为了各自利益都难以妥协。
多哈谈判落空,充其量只是全球贸易每年3000亿至7000亿美元之间的增长量“打了水漂”;哥本哈根会议一旦无法达成协议,那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将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