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人物志

苏文洋:我用良心鼓与呼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杨萌
2009年12月07日10:26
苏文洋
苏文洋

  如果是第一次来,你会很容易把苏文洋的办公室误会成《北京晚报》的资料

  室。桌子上、柜子上、椅子上甚至是地板上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报纸,茶杯也只能在报纸的缝隙中勉强找到一个容身之所。苏文洋说,他这叫“上山下海(文山报海)。”

  在一篇揭露垄断暴利行业的时评之后,某主管部门领导拍案责问,做出批示:“查,苏文洋何许人也?”

  自从2006年创办,苏文洋和他的《北京论语》言论专版,已经成了《北京晚报》的招牌栏目。每周一到周五,苏文洋会在嬉笑怒骂中,鞭笞侵害公平与正义的行为,揭露垄断暴利行业的弊端,赞扬各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替普通百姓说出他们最想说而又说不清的话。伴随着一篇篇酣畅淋漓的文章,苏文洋的名字也被很多人牢记。这其中有百姓,当然也有被批评的部门负责人与社会权贵。

  去年在一篇揭露垄断暴利行业的时评之后,有一位领导问:“苏文洋何许人也?北京论语归谁管?”当这条批示层层传达到了苏文洋手中后,他拿着这张字条只是觉得好笑。苏文洋说,“何许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之有理。也许文章得罪了某些部门、某些人,但他的评价标准只是“对人民有好处”还是“对人民没有好处”。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那么对某些部门和某些人也只能说声对不起了。苏文洋还有经典的语录:“我们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出现偏差,肯定是有一方面出现问题了。”

  为了让自己的时评更有说服力,苏文洋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报刊资料。一方面是找素材,更主要的是找论据。“你说出一个观点,总要有事实支撑。咱们都是就事论事,否则的话就只是空谈。”

  苏文洋每天都要写一篇文字激扬的时评,但他到现在还不会用电脑。

  苏文洋每天的文章都是写在纸上,再由报社的年轻同志一点点录入。并非不好学,而是他对“白纸黑字”情有独钟。苏文洋说在白纸上写字,有一种踏实感、质感、责任感。在白纸上,能够字斟句酌;而一旦上网开博,犹如离开了手刹、脚刹,车不知道飞奔成什么样子,思想也不晓得解放到哪里去了。

  去年,苏文洋在《北京论语》的时评结集出书,书名就用了他最喜欢的《白纸黑字》。苏文洋自己都没想到,这本小册子在当年的地坛书市上,竟然成为排名前十的畅销书,他的签售活动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读者前来。总结自己的经验,苏文洋认为自己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认真,二是良心。

  苏文洋的时评,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类热点话题。而能对各行业各领域都有所涉猎,这也与苏文洋三十年的丰富新闻工作经验密不可分。

  苏文洋祖籍河北省枣强县杨苏村,抗日小说《平原枪声》写的就是这个村的故事。北京五中毕业后,他到平谷县王辛村公社王辛庄大队插队,当过生产队保管员,入党时不到18岁。

  后来,他被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办公室铅印室从事印刷工作,三年后调入《北京日报》校对科,然后又从校对员转到日报农村部当记者。

  在农村部的这段日子里,苏文洋把北京的各个郊区县全都跑了个遍,也把农村的情况全都记在了心里。在这之后,他又接受组织安排,跑起了文教口。对于没上过正规高中的苏文洋来说,跑教育口可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于是他又开始出没于各所大学,跟专家教授们全都混了个熟。

  让苏文洋比较难忘的,是对钱钟书的采访。钱钟书为人低调,对于新闻媒体的采访几乎都是拒绝。

  为了打开钱钟书的家门,苏文洋换了一种方式,声称自己要采访钱钟书的责任编辑,让钱老来谈谈他对编辑的印象。因为说的是别人,钱钟书也就答应了。而一旦他开口接受采访,接下来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文洋还对钱学森、特别是他身边的科学家团队进行过大量采访。那时,他采访了钱学森归国后的历任秘书,收集了他工作、生活的大量素材。

  1982年,苏文洋撰写的《钱学森在美国》(1935—1955)长文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担任文教口记者期间,苏文洋还发表了大量紧急拯救北京文物的报道,推动了禁止在故宫进行影视剧拍摄的政策出台。

  1984年,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来自周口店的紧急报告》,并且由此与贾兰坡结识。不但完成了采访,还拿到了对方未发表过的手稿,开始在《北京晚报》连载《头盖骨之谜》。当时,日中新闻社的人每天都等在楼下,就等着《北京晚报》一出来,就赶快把连载发给日本国内的报纸。

  上世纪90年代后,苏文洋调到《北京晚报》经济部,创办了《经济广角》专刊并长期主持“观潮说”专栏,社会影响广泛。

  2001年,苏文洋调到《北京现代商报》任总编辑,2005年又回到《北京晚报》筹备评论部。2006年,《北京论语》言论专版正式开设。

  顶着“潜伏热”,苏文洋出版了纪实文学《交道口24号》。他的最有影响“副产品”——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获得了邓小平同志的亲自题词。

  当记者的三十年,苏文洋不但做好每一篇新闻报道,还从采访中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他开玩笑说,副产品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正产品”。

  苏文洋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副产品”,应该算得上是1984年由他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当年,苏文洋到八达岭长城采访,看到城墙被毁坏得很厉害,心痛不已。

  联想到潭柘寺、戒台寺等古寺鼓励游人捐款,修缮寺院的做法,苏文洋向晚报领导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效仿一下寺院的做法,联合文物部门发动全市人民为保护长城贡献力量。因为钱的事儿比较敏感,大家都不敢擅自做决定。后来北京晚报请示了市委、市政府,经中央领导同意,才终于获得了特批。

  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联合举办“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的启事登上了《北京晚报》的头版头条。第二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习仲勋看到这个消息后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个大好事。”最让苏文洋激动的是,接下来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当苏文洋从中南海西门取出邓小平亲自题词的宣纸,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

  苏文洋的另一个“副产品”,是他历时三十年写出的纪实文学《交道口24号》。这本书讲的是1947年国民党军统侦破中共在北平的地下电台,并且由此破坏中共一系列地下组织的案子。为了让叙述更接近历史,他走访了大量的案件亲历者。对于自己的作品,苏文洋自豪地说:“这根本不是小说,完全可以当做党史资料的补充材料。”

  谈到前一段电视剧“潜伏热”,他说《潜伏》完全是为了戏剧效果,故事都是编的。真正的情报人员不搞暗杀,不玩枪,更别说手雷了。

责任编辑:李啸天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