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唐德刚:他重启了一扇久闭的大门

来源:荆楚网 作者:陈在田
2009年11月03日08:41

    时代已是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也已是宽容的社会,一个学者关心时务是好事而非坏事,至于其思想倾向是否合乎读者的胃口,却并非评判其学术和思想价值的要素,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党同伐异,古今大忌,对唐先生及其作品当作如是观,对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又何尝不当作如是观?

   10月暮秋,金风萧瑟,似乎是个感伤和送别的时节,一位又一位知名人士悄然离去,其中就包括唐德刚先生。
  
  对于中国大陆的大多数读者而言,似乎是刚刚开始认识、开始熟悉唐德刚,便惊悉其逝世的消息。尽管唐先生成名甚早,开始著书立说也不算晚,但他的一系列口述史作品,如《胡适杂议》和《胡适口述自传》,却直到90年代末才在中国内地读者群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关注的最初,还是因为口述史的“传主”胡适等人、而非作者唐德刚,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然而这恐怕恰合了唐先生的心意。
  
  唐先生口述史的最动人处,并非与上一辈名人间的不凡际遇,也并非其文白相杂、却又不给人以生涩感的文笔,而是那种不即不离、不卑不亢的行文,和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自家身影。所谓“口述史”,说穿了便是明清以降,颇风行一时的私家名人过往录,即使到了近现代,这种风气也并未彻底绝迹,郑逸梅老先生,吴宓老先生等,都是个中名家,当代一些动辄在博客上发表“我与巴马(或小奥)在某某星巴克对啜拿铁”之类文字,也算得这一风尚的孑遗。与这些或雅或俗、或意味盎然或味同嚼蜡的文字不同,唐先生始终得以一种平视的目光看待名人,以一种适当的距离感描述名人的历史,以一种不远不近的代入感放置自己这个“说书人”的眼和嘴,让读者能从口述史这种最主观的历史体裁中,得到最客观、最自然的历史纪录,甚至浑然忘却“说书人”本人的存在。“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所谓名人过往录大抵如此,个中分寸如何拿捏,唐德刚算得上个中高手。
  
  唐先生是历史专业出身,上世纪50-70年代与前辈郭廷以先生齐名,而有“郭、唐”之称。耐人寻味的是,郭廷以先生在近代史专业圈内名望崇隆,且在谢兴尧、罗尔纲、简又文、萧一山等同侪纷纷卷入政治论战而互相攻讦之际,仍能保持纯学术的不偏不倚,并因此即使在近代史研究最不正常的历史时期,也仍然获得两岸三地几乎所有专业人士的推崇,其早年力作《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堪称里程碑式的史学专著,但非近代史专业、非太平天国或晚清史发烧友,则或只知书名而未窥全豹,或干脆连书名跟作者名都未听说过。而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中美外交百年史》和《美国民权运动》却似恰与之相反——在专业人士圈内反响平淡,在一般历史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众却激发起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越来越热烈的反应。
  
  诚如台湾夏志清教授,及其他一些业内人士的评价,唐先生的这些著作,得之于博,失之于深,对专业人士而言,自然觉得可咀嚼性稍逊,但在圈内人看来的缺憾,却恰是一般历史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所最欢迎的,盖惟其清浅,乃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惟其广博,乃更利于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去迅速找到错综复杂史事乱麻的那根“线头”。
  
  和其它许多国家的人不同,中国人素来好听书、好讲史,稗官野史从来有最多的“粉丝”,文不甚深、语不甚俗的说部、演义则更脍炙人口,文人笔记类的私史,也和官修史书一样代代流传,薪火不绝。这种需求固从未断绝,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这种文化却一度濒临绝迹,唐先生的一系列作品恰在不经意间弥补了这段无可奈何的空白,可以说,重启了一扇久闭的大门,续接了这段“说史”的历史,永铭史传,应是当之无愧。近来国内文史通俗作品大热,各类“说史”讲坛人物辈出,甚或泥沙俱下,好不热闹,不知又有几人堪与唐先生比肩?
  
  唐先生作品流传甚广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中国近代史这段国人似乎再熟悉不过的历史,他给出了独特的视角;对于胡适等似熟悉、又似陌生的人物,他给出了明晰的勾勒;对中美外交史、美国民权运动这些国人有兴趣、却乏了解的范畴,他给出了最简洁易懂的全景,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甚难的有心作为,对于一些“小众”,或不过锦上添花,对于大众,却实在是雪中送炭了,得享盛誉,不亦宜哉?
  
  对于唐先生的生平,海峡两岸的一些人似乎都有话说,或指摘其“临门而不敢入”,或讥其“入世过深”、“甘当海外的共党”。中国人大抵都有个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对于始终强调“传统不可费”的唐先生,应是耳熟能详、不敢或忘的吧?同成名于中原故土、后因时代原因天各一方的近代史大家们,如简又文、萧一山、罗尔纲、罗香农、萧一山、吕集义,甚至素来标榜“不问政治”的郭廷以,最终都或深或浅,被卷入时代的洪流和政治的漩涡。时代已是多元化的时代,社会也已是宽容的社会,一个学者关心时务是好事而非坏事,至于其思想倾向是否合乎读者的胃口,却并非评判其学术和思想价值的要素,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党同伐异,古今大忌,对唐先生及其作品当作如是观,对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又何尝不当作如是观?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