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人在苦等8个月后,终于等来了一个8天长假,于是被压抑的旅游休闲需求全面爆发了。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庆8天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2.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7亿元;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这8天全国的零售额约5700亿元,8天长假期总体比去年7天假期增长约34.86%。(《广州日报》10月11日)
与此同时,我们再次听到了反对设立黄金周的声音:如果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来衡量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发现其效果并不显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教授表示,假期更应该是公众的福利,而不纯粹是一种经济手段。而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有必要统一放假让所有人集中出行吗?”
13亿人统一放假在刺激旅游收入的同时,也对旅游景点和社会运作形成了新的压力,而这一切似乎都在质疑着黄金周设计的合理性。笔者注意到,着意旅游收入和消费井喷的人士往往忽视了黄金周里公众的舒适感,而强调公众舒适感的人士则常常忽略旅游收入和消费井喷的事实。如果单单从拉动消费的角度,黄金周的作用恐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以公众不舒适感为代价,也难以得到公众的长期认可,甚至会适得其反,伤害黄金周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毕竟假期的第一要义是休闲和休息。
笔者以为,当下不能只局限于从经济角度看黄金周制度,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几乎已经成为公众的共识。以旅游和购物为主要形式的消费方式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的正常表现。只有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对公众的人文关怀。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笔者以为,从保障公众休闲权的角度进行理性审视已是一种必然。从黄金周式的节日旅游走向以带薪休假制为基础的休假旅游,是实现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和专项主题旅游提升,从蜂拥式的节日休闲向休憩型的全年候休闲度假提升,从假日经济向休闲经济、休闲产业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国物质条件已经较为富裕,公众自然提出了休闲的要求,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休闲正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利,休闲权不仅同人的生命权、幸福权等一起构成和谐社会人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权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一般来说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国内才能发展休闲产业。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们就开始产生休闲消费的需求。就我国实际来说,我国休闲消费的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形成。笔者以为,围绕13亿人统一放假产生的争论都与公众的休闲权如何得到保障有关,因此,隐藏其中的权利焦虑不可忽视。
必须明确,休闲不是富人的特权,而是全体国人的权利。从我国的现实看,无论是从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层面,还是从民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来看,这种休闲的权利还远未落实。尽管13亿人统一放假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在同一时间形成规模巨大的旅游潮,影响了人们的休闲质量和休闲欲望,伤害了公众的休闲权。对其进行改革,也是早晚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改革,13亿人统一放假的改革指向都是保障公众休闲权。否则,就背离了尊重公民休闲权和提升社会文明的方向。
13亿人统一放假,不仅仅是个数字问题,“假期改革”争议背后是权利焦虑。这是当下应明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