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些被力拓驻华代表胡士泰拉拢收买的某些国人,到底收受了多大数额的贿赂。但作为一个事实,这种无耻的媾和已“迫使中国钢企多付出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沉重代价”。
类似胡士泰的“商业间谍”案,可能并不普遍,但其拉拢收买之手法,正与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华行贿手段没有二致。就在近日,全球不干胶巨头美国艾利丹尼森公司承认,其中国公司为获得订单,曾数次以巨资向无锡研究所等中国政府部门行贿,几名职员向中国官员送回扣、礼物以及提供观光费用;公司总部发现海外公司行贿后,主动向美国证交会汇报此事,并接受处罚。上周《中国青年报》也披露,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
不光是力拓案。任何商业贿赂,无不以逾越经济法治的形式危及经济安全。这已自不待言。至于说到这些在其本土形象良好的跨国企业何以“南橘北枳”,“入乡随俗”可谓是一个最深刻也最庸常的视角。这正是《中国青年报》指出的:中国市场巨大的利润令跨国巨头在“潜规则”面前敢于大胆出手;垄断特权的存在驱使其铤而走险;制度供给不足使其肆无忌惮。
但这已是一直以来“卑之无甚高论”的说法。倒是另有一种反省,足以提请国人深长思之。这是来自美国人对这种现象的解读。葛特曼在2004年出版一本名为《失去新中国:美国商业、渴望和背叛的故事》的书。他在书中指出,新一代冒险家不得不痛苦地放弃自己的企业道德文明, “入乡随俗”,去接受中国的游戏规则;这一切使得他们深深地陷入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徒劳之举,是对自己的理想的背弃,一方面却不得不继续向外鼓吹中国神话,以作为他们继续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当一切归于利益,我们尽可以满怀鄙夷地看待那些跨国企业的所谓理想与文明。但我们也应遗憾,随着一起起商业贿赂丑闻被抖搂出来,一些头顶光环的跨国公司开始黯然失色,而那些曾经为我们所渴望的财富规则及先进制度,也同时在丑闻中沉沦。我们应当明白,一种好的商业环境,即使不能担负起培植良好企业伦理的功能,也不应使企业非得放弃其理想才能生存。全球经济寒冬之下,中国市场已成为许多巨头身上薄薄的棉衣之时,尤其是在“谁输中国,谁就输了全球”的认识之下,我们到底在输出怎样的价值观念?
或许在葛特曼看来,那些在华行贿的跨国企业,并没有以腐败的方式更紧密地拥抱中国,而是以这种方式更快速地失去中国。这样的一种可谓清醒的判断,有基于国外企业在华长久利益的一种远见,同样也基于中国反商业贿赂的信心与努力。而除此之外,它真切地触动我们的内心之处还在于,中国市场的法治与文明同样是中国人的理想与渴望。跨国公司在华的遭遇,并不是跨国公司独享的盛宴或另类待遇,恰恰正是令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人的普遍感受。由此而引发的,是国人对公平与权利、法治与文明的广泛思考。
“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当跨国公司在华行贿被喻为“失去新中国”之时,我们已经必须反思,一些领域存在的腐败顽疾,对于全球商业文明及价值体系带去怎样的冲击。因此,如何构建基于法治与文明的商业文化,如何输出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不仅符合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而且符合中国人对于自身经济安全的坚定,符合对中国未来与发展的期待。 (原题:商业腐败在输出怎样的价值观)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