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通化钢铁集团数千工人抗议建龙集团重组,建龙集团所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致死的消息让人震惊。这大概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制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国企改制一直难度最大、争议最多。尽管如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企改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可以说,没有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中国的国企改革不可能更为顺利地完成。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认识的偏差、制度的不完善、操作的不规范等诸多因素,民企参与国企改制往往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伴随着忧虑与阵痛,交织着利益和冲突。
通钢事件的发生,再一次提醒我们,国企改制是一项复杂而又敏感的系统工程,必须权衡各方利益,在制度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任何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让我们付出惨痛代价。
从媒体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近年来,通钢改制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议。2008年12月,通钢轧钢厂厂长宋凯被职工所杀,网上就有人发帖:“通钢人快快觉醒吧,不要在窝里斗了。要把建龙赶出通钢!”可见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有其复杂背景。可当时为什么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警觉,以至于半年之后又引发一起血案?国企改制是大势所趋,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政府、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良性互动。政府不仅要当好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还要当好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在改制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而不应该将矛盾留给企业去面对。作为参与国企改制的民营企业,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优先考虑职工利益。改制方案要广泛听取意见、打消职工的顾虑,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理解和认同。作为企业职工,对改制要有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对民营企业不能心存偏见。
改制并非总是伴随着矛盾甚至冲突,与通钢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报此前刊登过一篇题为《娄底湘运改制起底》的通讯,介绍湖南省一起国企改制的成功案例:湖南娄底汽车运输总公司的改制方案,前后经过三年的酝酿,先后六易其稿,最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以95%的高票获得通过。改制后,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等现象。
同样是改制,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社会效果,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参与改制的各方借鉴和吸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