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李晓亮:信息封锁下的“杞人忧钴”是谁的悲哀

2009年07月20日08:1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晓亮

  近日,网络上由古老的“杞人忧天”这一词根,派生出一个新词“杞人忧钴”: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流传钴60将爆炸的谣言,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当地政府紧急应对,通过多种渠道公开信息、澄清真相,才安定民心,目前绝大部分出走的群众已返乡。

(7月19日《南方都市报》)

  “杞人忧天”的时代背景是当时科学知识匮乏,加之当事人或患“个人妄想症”,所以出现那出闹剧可以理解,但现代社会出现“杞人忧钴”就不再有喜剧色彩了,而是彻头彻尾的“公共悲剧”。甚至“杞人忧钴”这个带点恶搞嘲讽意味的网络称谓,都多少带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残酷的“歧视”。因为只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就能感知到杞县人没有部分网民讥诮的那么愚昧——“出逃避难”是当地信息封锁下,群体性焦虑发酵的恶果,而非个体的不智行为。

  换言之,政府信息公开,杞忧自然消解。谓予不信,且看一例:我们知道两天后长江流域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按说这种神妙莫测的天文现象,才是千百年来人们产生杞忧的本源。但只要天文知识日益普及,而且政府提前通过媒介宣讲科学观测的注意事项,迷信猜测和恐慌心理自然会消解。可见,只要信息对称,没有什么谣言能让人冒着40度的高温,仓皇外逃。

  6月7日发生故障,政府一直不公开情况。网民跟帖道“封锁信息整整一个月……为什么有谣言?就是因为你不说。你不说,其他人就说;其他人说,就会乱说”。这似乎是生产一切谣言的典型模板。当官方权威信息不足以满足公众的信息渴求,公众只能靠各种版本的非官方消息,甚至是个人臆想,来完成合乎自身阅历情理的民间想象。官方基于“维稳”目的的不作为,恰恰为谣言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于是真相深度迷失,而恐慌却扶摇直上了。

  假如当初封锁消息是惯性使然,那么日前开封警方宣称已“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或许就像是一错再错了——遗憾的是去年的蛆橘事件等类似事件中,当地的第一反应均是如此。不反思公权运行中有无瑕疵,不悉心体悟其间蕴藉的民意诉求,这对抚慰民意毫无益处。只会恐吓民众,加深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隔阂。

  开封媒体称“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谣言,影响了稳定。这里“个别”和此前类似事件中我们同样不陌生的“极少数”,其实谙合了“先严惩造谣者”的处置手法。在此语境中,“个别”、“极少数”已不再是一个中性的形容词,而是不自然地变成了带有非常负面的价值谴责,成了一种只限于坏人的量词。其实这样的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容易模糊事件的焦点,只利于不断的斗争,而无益于制度性反思和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不被“极个别”、“极少数”等“斗争语言”转移了视线,其实面对此类“真相总在谣言后”的事件的症结,我们一针见血地吼出“不许再污蔑群众‘不明真相’”!是的,就像日前又一个悲哀的新词“被就业”一样,公众很多时候也是“被不明真相”。真相被某种强力垄断了,而其出发点往往是很善良很动听的,比如维护稳定。但是,我们是不是该相信民众具备起码的事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就像“天狗吃月”现在只能是存于一代人记忆中的久远的民间故事意象,而不会有人迷信恐慌一样,告诉市民卡源故障甚至“不是事故,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民众还会举家外逃吗?还会相信“爆炸”之类耸人听闻的谣传吗?

  开封抓捕网络造谣者,或许是因为网络放大了谣言的影响力。但是深入地看,单纯的网络事件其实并不存在,网络倒影着现实,火爆的网络事件其实是以击穿黑幕的现实震撼为公众所铭记的。如果不从现实中检讨公权运作的积弊,不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现实进程,仅仅寄望于抓捕的震慑效应,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近年来,在网民或理性或激愤的网络围观所凝聚的网上群体性事件中,只有公权摒弃固有的傲慢与偏见,俯身倾听民意,正视其中隐约萌动的公共参与精神。才能将网上非正规的传言消于无形,也才能让苦苦追寻真相和正义的人们,不致沦为一群无奈的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