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种过度看重访问团、采购团的扶植模式,也给一些“伪投资者”以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参加“官办团”的机会,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和投资光环,转而用于不法、欺骗性经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
温州的一位知名商人买下英国一家卫星电视台的新闻旬日之间传遍国内,这位民营商人屡屡随政府组织的访问团、采购团遍游欧美,这家名为“螺旋桨”的卫星电视台就成为他随团采购的“生日礼物”。
在一些积极推崇此桩收购的人士看来,这样的“抄底”有政府扶植,有“组织”引路,可谓轻车熟路,一举两得,但许多熟知民营商人出海详情的人却对此不抱乐观。
早在2007年,贸促会举行的一次调查中,就有不少民营商人对这种跟团形式表示有改进余地,因为很容易陷入聋买盲卖之中。此次“螺旋桨”电视台并购,该位商人匆匆考察,神速出手,考虑到近年来华人在海外的类似媒体并购很少盈利,人们不能不对“螺旋桨”的盈利预期捏把冷汗。对于其反复强调“准红顶身份”,更有许多人不以为然。
中国在全球性经济衰退大潮中独善其身,引来各国艳羡乃至期冀的目光,许多原先对中国民营资本的“渗透”持审慎、怀疑态度的国家,转而欢迎甚至催促中国民营资本的光临。
中国政府和有关方面显然也看到了这一微妙变化,自年初以来,一个又一个赴欧美的访问团、采购团高调成行,中国领导人访问国外,也毫无例外地带同众多民企老总随行。这种做法,显然有通过政府扶持,在民营商人出海问题上“扶上马,送一程 ”。除了这些特殊性的机会,驻外机构和各种产业协会也积极行动,给有意出海的民营商人提供各种方便。
这些做法影响大、新闻效应高,容易造成潮流、形成风气,也确实可以起到制造声势,协调投资的效果,为许多部门所津津乐道,一些民营企业家对此也趋之若鹜。
但毋庸讳言,这种“大呼隆”的政府扶植方法,也同样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访问团、采购团形成时间有限,不少采购团短短10多天内就要周游5、6国,平均每个国家待不到3天,这样短的时间,对于考察市场、了解所并购企业的细节和真实情况,是无论如何不够的,但由于采购团的特殊属性,一些民营商人又不便无所行动,还有些民营企业出国机会很少,如今难得有此良机,自更不肯空手而归,如此一来,就会产生并购和投资中的随意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曾有一位经常参加类似活动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坦承,他随团并购的企业,真正能达到投资初衷的,不过三分之一而已。
其次,访问团、采购团行程固定,什么时候到、到哪里,人家早已知道,对于有经验的外国企业而言,这种“阵而后战”的模式很容易让他们有选择、有预谋地突出(或掩饰)某些问题,一方胸有成竹,另一方匆匆来去,出现“拉郎配”式的苦涩“联姻”,是不足为奇的。
有关驻外部门、机构和协会所提供的信息,有时也存在报喜不报忧,或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问题,等投资完成,再出现问题,便悔之晚矣。
由于国情、体制所限,中国民营商人普遍缺乏海外投资、并购的经验,对当地法规和商业规则所知甚少,对市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更是所知有限,在这些方面,他们迫切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扶持、帮助,让他们不至于如没头苍蝇似的一个个自己出海乱撞。
对于这种需求,访问团、采购团等形式固然可满足部分要求,但效果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民营企业所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刻的轰轰烈烈,而是持续、有规律、体制上的跟踪、扶持和帮助,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平时、在细节方面多做一些,这种平时的、细节上的工作虽然不起眼,更不轰轰烈烈,却是民营企业家们所最期待、最需要的。
还应看到,目前这种过度看重访问团、采购团的扶植模式,也给一些“伪投资者”以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参加“官办团”的机会,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和投资光环,转而用于不法、欺骗性经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
不论从任何角度看,民营企业家的出海都需要政府扶持,他们需要采购团、访问团这样有声势的扶植形式,但更期待日常性、规律些的服务和帮助。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