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单士兵:大师绝非让权力成为粉丝

2009年07月17日09:5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南方农村报 作者:单士兵

  文化老人任继愈先生和季羡林先生,是同在7月11日这天辞世的。这一天,甚至被一些人视为中国学术界的哀悼日。从那一刻掀起的哀悼悲情,这些天如水一样漫溢过几乎所有的媒介。只是,悼念季羡林先生势如潮涌,缅怀任继愈先生则清淡如水。

   季羡林先生能拥有身后如此哀荣,这其中包含对其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的一种肯定。只是,相较之下,任继愈先生的辞世,太过寂寞了。在这种寂寞之中,能够碰触到中国文化一种刺痛人心的东西。

  “不妨老实承认,虽然人人都称季羡林先生是大师,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根本就连下这个判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梁文道先生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发表的观点。的确,最近几天,纪念季羡林的文章铺天盖地,但很多人对其学术成就根本就不了解,真的不敢想象,他们真的是在对季羡林的辞世致以深切的吊慰之忱。其实,对于纪念来说,还是要讲究“非诚勿扰”。否则,那些悼念与缅怀的文字必然太过矫饰,也将是对逝者的一种不敬。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最伟大的成就,体现在对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梵文、印度历史与文化等领域的不凡建树。事实上,媒体在罗列季羡林先生的身份时,也多是强调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等等。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所研究的专业,是地道的“冷门”。

  只是,研究“冷门”的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关注的红人,生前如此,逝后尤甚。而与季羡林同日辞世的任继愈,研究的也是“冷门”,不同的是,生前寂寞,死后淡然。这种天壤之别的关注度,其中的落差,真的就是二者在学术成就与贡献方面的表征吗?显然并非如此。不仅毛泽东曾赞誉任继愈先生“凤毛麟角”,当今学术界也都普遍给予任继愈极高评价。

  事实上,许多媒介在祭奠季羡林先生的时候,不惜搬出那顶早被季羡林拒绝的“国学大师”帽子。也就是说,对季羡林先生的热烈关注,也根本不是基于其“冷门”的学术成就本身。种种纪念季羡林的影像与文章,更像是权力引领下的一种纪念运动,更像是文化消费主义的一种商品制造,贴在一些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脸上,或是挂在这些人开设的商铺中,作为一种卖点,标榜、显扬。真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连逝者哀荣也难以承受之重。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任继愈先生逝后的寂寞,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一切都在表明,在许多人的视界里,在所谓的大师与学者之间,根本就没有一根清晰的界线。尽管他们对那些“冷门”的学科毫不了解,却底气十足地喊出“季羡林是最后的大师,季羡林辞世是大师时代的终结”。诚然,我们绝无意否定季羡林先生堪称大师,只是真切地感觉到,一个茫然追逐大师的时代,也会是一个随意否定大师的年代。任继愈先生身后在媒体关注上遭遇了寂寞,其实就是明证。

  不禁又想起曾经饱受争议的“国学大师”文怀沙。作家李辉对文怀沙年龄、经历以及“国学大师”头衔的一系列质疑,也让这个“大师”形象模糊。种种事实都说明,当前对大师的界定,离真实的学术与独立的人格往往很远,而是在由权力与商业掌管的“文化江湖”中随波逐流。仔细审视那些颇受争议的大师,尽管公众离他们的学术成就与真实人格很远,但却轻易就在权力与商业树起的标杆面前,虔诚地俯首致敬。这也就是为什么连余秋雨被赐予“大师”称号时,余氏欣然受之不却,一些人还追而捧之的原因。

  悼念季羡林的热烈与缅怀任继愈的清冷,应该是一种时代警示———真正的大师绝不应是为了让权力成为粉丝,也不应是被用来作为追逐商业盈利的工具。

(责任编辑:李啸天)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