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舆论作为一股现实的政治力量,必须得到权力部门的正视与尊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如果我们问心无愧,自然不怕将领导干部的“背景”公之于众。
29岁的清华硕士周森锋,近日当选湖北宜城市长,出人意料的是,他很快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种情况下,上级组织部门出来澄清说,周森锋来自农村,并无特殊背景。这种迟来的澄清已显被动,表明我们事前未能意识到可能的舆论反应。而社会上的质疑、猜测和焦虑,现在被证明是“多余”的,既然如此,如果有关部门“公开透明”在前,自然就不会引来民众的焦虑。
其实,周森锋原任常务副市长,这次当选市长,用俗话讲不过是“升了半级”,很正常。关键是人民有知情权,也有监督政府的权利。特别是在现实语境下,人们的质疑、猜测和焦虑事出有因,舆论监督的愿望非常强烈,组织部门就应该未雨绸缪,化解舆论纷扰于事前。
在干部选任上,现在各地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周森锋被推荐为市长候选人后,组织部门也在当地机关报上进行了公示,但公示内容只有民族、出生年月、学历、现任职务、拟任职务等,信息量极其有限。公示制度的初衷,是向干部选拔任用环节引入“群众监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人民群众实际上无缘置喙,很多时候倒像是看热闹的人。
但民意、舆论作为一股现实的政治力量,必须得到权力部门的正视与尊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如果我们问心无愧,自然不怕将领导干部的“背景”公之于众。如果真的存在不便公开的内容,在传媒业发达、“包打听”无孔不入、信息传播一统世界的今天,也已经是纸包不住火了。与其陷入被动,不若顺应潮流,搞好信息公开,减少民间质疑、猜忌和焦虑。
任前公示是一项开放的制度,公示学历、现任职务等是 “基本要求”,各地还可以增加信息含量。比如云南省把“主要工作实绩”纳入公示内容,宁夏要求被提拔者自述优缺点,就是对简历公示的突破与丰富。这种突破,应当随着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持续进展,直到让人民群众知情,让人民群众满意。
组织部门的“任前公示” 是重要的,但大众传媒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发布可能更为关键,因为媒体的信息可能更真实。这不是说,“任前公示”可以敷衍塞责,而是说“任前公示”作为一种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倚重媒体和新闻报道,把媒体的作用作为制度内在的开放性机制。如果媒体有兴趣搜集发布相关信息,组织部门应予支持与配合,少来点“沉默是金”。
现在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在用人制度方面,墨守陈规难以为继。我国正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通过建设透明政府,一方面落实民权,一方面遏制权力腐败。在用人上更趋公开透明,实乃大势所趋,有关部门应当强化变革意识,在公开透明上做得更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