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这两天很郁闷吧?他与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杨伦的一篇论文被确认为抄袭之作,抄袭度高达80%。虽然学校方面很快出面澄清,认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但是,这一事件不可能不对这位博导、专家的学术形象和地位产生影响。
论文抄袭在学术界几乎已算不得新闻了,屡败屡发,普遍到了某权威学术期刊网对其论文库进行分析,发现出现雷同甚至“全文雷同”的论文占了“相当一部分”,“相当”到了触目惊心以至于他们不敢将调查结果公布出来的地步。
眼下这起抄袭丑闻,在未得到更多事实之前,我们姑且以学校的说法为准,相信陆教授只是为了帮学生发表论文才署名的。这位在读博士抄袭的原文在不少学术期刊网都有转载,在学术圈里算是有点小影响的一篇文章。结果,陆教授本人阅读修改后同意签上自己大名,权威的学术期刊编辑也完全没有鉴别能力地照刊照发。二者难道能够脱得了失察的干系、一脸无辜地扮演受牵连者的角色吗?教授、学术期刊,原本都应该是专业学术水平的评判者、学术秩序的把关人,自有大众不及的学术眼光、视野和影响力,如今反而要由他人来揭发,其失职的过失和缘由,实在很需要自我省思。
教授们也许是无奈的。学校扩招,学生太多,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毕业,而如果没有导师的名气、人脉与关系,想发论文基本属于不可能,怎忍心不借大名一用,何况借了还是“多赢”?学生是无奈的——辛苦写成的论文给人挂名,非万不得已谁会去做?学术期刊也直叫无奈:版面有限,发表新人论文有风险须谨慎,有名家牵头就是种担保。
多年来,高校和学术界一面打假声不断、被揭露一件便狠狠处理一件,一面又是喊冤叫屈声音贯耳,学术腐败怪圈里的相关人等都能面露无辜、无奈。我们的习惯是,将所有问题归咎于抽象的大而空荡、无人需要负责任的“体系”“机制”。然而机制何来?从制订到执行者,恐怕也都是学术圈中人。也许,每一个人的无辜、无奈、无为,才是学术腐败的深层土壤,学术造假、抄袭成了未来学术接班人们不以为耻的群体行为,甚至有学生公然申请起代写论文的“创业项目”;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则使得教授、学者、高校、学术期刊在坚持学术水准方面放弃阵地,放弃操守。
如果,作为社会道德良知监督与维护者、有最严谨周正形象的知识分子,都不能真正直面问题、检讨自身的话,那么学术体面与学者尊严恐怕只剩哀叹“世风日下”一途,而整个社会的未来道德走向,着实堪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