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勒曼现年41岁。
这是警方在大卫·凯勒曼(David Kellermann)家检查的照片。新华社/法新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巨头房地美公司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凯勒曼22日死于家中。初步调查显示,死因可能为自杀(4月24日 《 新京报》)。
这两天,大卫·凯勒曼之死成了美国乃至国际社会议论的焦点。焦点集中在大卫·凯勒曼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两天来美国警方经过初步调查,基本上排出了他杀的可能性;美国一些媒体通过对大卫·凯勒曼的邻居、同事以及身边人的调查后认为,其自杀的原因与工作中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关系。
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金融企业以及金融从业人员成为了美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焦点目标。由过去的金融奇才、天才、财富领袖,一夜之间变为民众愤怒、谴责的“魔鬼”,被指责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特别是金融危机初期,“房地美”、“房利美”两大准国有金融企业是金融危机前奏—次贷危机的发源地和引爆者。民众对其瞩目更加集中,是焦点中的焦点。包括已经被免去的原先管理层高管和现任高管,都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笔者初步理了一下,压力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压力来自政府和政府监管部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后,要求“房地美”和“房利美”承担部分新政府经济复苏项目。奥巴马政府还要求这两家机构每月购买和出售成千上万份住房抵押贷款,以维持房地产市场交投活跃。在这个过程,只要美国经济仍然处于糟糕状态,美国政府就会认为被接管的企业做得仍然不够,尽管企业内部特别是高管层再努力。
压力来自美国社会民众。“房地美”、“房利美”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民众乃至世界公众最为瞩目的金融企业,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大众眼睛聚焦之下。以前,被社会大众捧为奇才、骄子,现在成了罪人、众矢之的,其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来自比过去多百倍的批评声音甚至是谩骂声。一个企业以及企业高管过去被社会民众捧上天,现在却被重重摔到地上,又踏上一脚,这种压力和心理落差之大只有身在其中之人才能感觉到。
压力来自媒体追根刨底的监督。笔者只列举一个细节就可以略见一斑:4月初,凯勒曼因尚未到手的85万美元奖金受到严密审查。成群的记者携带摄像机找到凯勒曼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住所。出于保护家人安全的考虑,他聘请了贴身保镖。在美国无论是政府官员包括总统、议员等政要人士,或者是企业领袖、高管以及其他什么名人,只要你“闹点事”,新闻媒体监督这一关,至少让你脱一层皮。
压力来自“房地美”内部的各种矛盾交割。据说,凯勒曼曾向朋友抱怨,监管层、国会议员、投资者以及公司其他高管向他提出互相矛盾的要求,自己无法满足每个人。一些人总向他发火;好像不管“房地美”员工每天工作多少小时,实体经济和房屋业主仍向深渊滑去。处在企业漩涡之中的凯勒曼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像有人所说,,“房地美”等处于金融危机中心的企业正承受来自多方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几乎可以击倒任何人。但也有评论认为,与数以百万计失去工作和住房的美国人相比,这些金融界专业人士承受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但也同时告诉人们,无论你是什么人,都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没有人可以幸免。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正是这种来自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巨大监督形成的压力,才使得美国各个方面不断地、一次次地摆脱危机,走向复苏繁荣。这种自我纠错和复原机制将会使得美国很快再次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走出来,摆脱经济衰退,走向复苏。
“房地美”首席财务官凯勒曼之死,美国各界对“房地美”等处于金融危机中心的企业的压力之大,给中国也带来许多启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是“太轻松”了些?国家、政府给予国有企业的压力是否足够大?民众、媒体、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给予企业以及高管的压力是否足够大?企业以及高管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是否存在由于受到压力过大而使得精神近崩溃的现象?如果能够像美国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压力那样大,相信中国的国有企业比现在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