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五千年来一国殇,到任何时候,都不是可以逾越的悲情,而是必须直面的苦难。因此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在清明时节,重新回到那片灾难的现场,回到大地崩摧、山河失色的那一刻。民胞物与,慎终追远。在灾后首个清明时节,那一群人跪地而泣之处,一个民族垂首肃立之地,还有那袅袅于废墟之上的香火,黑雪一样覆盖着大地创口的灰烬,表达的仍是一个民族心灵的仪式;那一份沉默的哀悼,一滴热泪,一种承担,都比全世界的分量要重。那数以万计亡灵的守护之地,是我们必须承担并且珍重的苦难记忆。
不是遗忘使人坚强,而是承担使人有力。在“5·12”行将一周年之际,苦难仍旧考量着我们承担的方式。我们看到,一座刻有大地震死难者名字的哭墙仍未建立,而公共舆论却已经陷入了对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投资23.45亿元的“罗生门”之中。与此同时,对汶川地震的遇难人数,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最终的说法。对于公众尤其关心的遇难学生人数,在2009年3月8日即地震300天后,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表示,对遇难学生人数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字。除此之外,对于“5·12”震灾预报的问题,仍旧讳莫如深;一些校舍倒塌的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一些曾经在地震中得以幸存的人们,则因为不堪记忆之重而自轻。
我们理解,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死亡人数的统计,原不应如此缓慢。事实上,官方统计的迟滞,已经让一些民间人士坐不住了。3月13日,艺术家艾未未在其个人博客上公布了总计1790位地震遇难学生的名单。他在3月18日《财经网》上表示:“他们总是在说,这个事情‘如何如何困难’、‘如何如何复杂’,我就是想告诉大家,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复杂’、‘那样困难’。不设置障碍的话,再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能全部调查清楚。”
回避与游移不是真正的承担。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应当有勇气面对曾经真实的灾难以及灾难中的真实。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灾难发生的地底深处,但是,有一个地方,我们却必须抵达,那是人心,人情,人性。这是永远不能隔离并无视的。或许,地震专家们可以轻松地说出,地震发生的原因与破坏,但是谁能够轻易说出每一个寸心之中有着怎样的沉痛与渴望?如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四川官员在回应“豆腐渣”工程问题时表示“地震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之时,一度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不少网友表示不能接受这一解释。(据3月9日《华商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这是不必沉溺的悲情,而是必须承担的真相。温家宝说过,“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因此哪怕是一个钢筋头一样微不足道的教训,都足以使灾难不仅仅呈现为灾难,也都足以让我们能够有勇气直面一切。而如果灾难总是不被反思并且铭记,则灾难仍未能承担,灾难的后果比灾难本身变得更加严重。曾记否,当灾难发生之时,我们曾经停止一切公共娱乐,媒体也曾公开报道灾难;在灾后救援以及灾后重建之时,我们曾经举国驰援,休戚与共;在三天国哀之日里,我们也曾经旗帜半举,肃然低首。所有这些共同承担的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良心的凭据,仍旧是我们今天不可舍弃或遗忘的。当我们能够承担,我们就将能够获得祝福。
以此为“5·12”汶川大地震清明祭。原题:当我们能够承担 我们将获得祝福
(作者系媒体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