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是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实无论变还是不变,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休假制度要符合实际、契合民生。虽然休假制度变革时间不长,但目前的经济形势与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时已大有不同。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酌情调整制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更不是没有先例。
从目前的态势看,以北京、广东、江苏、重庆、湖南等省市为代表的地方推动派正在不断壮大。本报近期的采访和民调也显示,民间更倾向于恢复五一黄金周。笔者认为,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一轮推动过程都是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政府允许不同声音的进步。
首先,如果五一长假最后得偿所愿,并不会给民众造成政府朝令夕改的感觉,反倒会令其在倾听民意、随机应变方面获得加分。
公众所反感的朝令夕改,是许多东西还没成熟就形成了决策,没过几天就推翻新出另一个决策,让老百姓无所适从,这种“朝令夕改”的指向是权力随意。而五一长假的恢复过程,乃是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民众幸福感知度的微观还是拉动内需的宏观,都需要决策层改弦更张。在实践中不断听取公众的反馈,根据民意对政策进行校正和修改,正是开明政府的要义。
其次,中央放权地方,是市场经济前提下的一种施政文明。
中国摊子大、施政层次多,运行这样一个政体,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怎样的政策,都可能有某个省区或是某个层面不适应的情况出现,“一刀切”才是最不应该强调的施政理念。但在本次关于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论中,我们注意到中央政府很明智地选择了放权地方,允许部分省市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恢复与否。中国的庞大决定了国家要采用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必须赋予地方自主和允许自由竞争,在这两个层面上达成平衡和统一,中国才能获得更多的前进动力。
再次,允许改革试错,允许政策反复,我们才会有实践的勇气。
五一黄金周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结果。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有了检验真理的机会。如果怕这怕那束手束脚,改革就无从谈起,国家崛起也是空中楼阁。这一轮争论也教育了民众,使我们意识到,即使恢复了五一长假,如果过一两年形势发生变化,事实又证明“无”比“有”更好,那我们也会从心理和感情上欣然接受其取消——这就是民意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