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户籍制度松动了。浦东区先行允许居住证转办户籍,这给了上百万持居住证者以正式入籍上海的一线希望之光。此番上海的户籍新政,能否撬动中国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坚冰,并引发全国范围的连锁效应,已成为这场改革的最大看点。
诚然,“居住证转户籍”依旧存在诸多局限性:准入门槛处于高位,只针对上百万持居住证者的一小部分,其与户籍人口的各种权利差异短时间难以完全填补……但改革当前,欣喜是必然的。
从当初北京、上海施行的居住证政策,到居住证转办户籍的进一步改革,上海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经济社会中心城市,动员更多的行政资源,运用更多行政力量推进整个城市善待外来人口,其必要性、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言。更无疑义的是,包括上百万持居住证者在内的外来人口对其寄予厚望,期待通过“居住证转户籍”的努力,权益得以保障,地位进一步提升。
拐点的到来提供了另一个舞台,这首先是政府发力的舞台。传统户籍政策导致的公共服务高度稀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国民待遇的两极化,造成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公共管理模式徘徊于初级化、简单化等弊端,引发了政府管理权限与思路之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城市人文品格和社会和谐路径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除此之外,因外来人口“名分”虚置所引发基层治理方式的种种缺陷,也都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加深了传统户籍管理所面临的危机。
“居住证转户籍”的尝试至少表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以上存在问题,勇于以坚定决心和巨大投资弥补历史“欠债”以图改变现实。但是,在政策形成过程中,不仅要包含行政部门的意图和专业学者的规划,更要有容纳民意的渠道和空间,以保证“居住证转户籍”能够切实展现出民生需求、公众意志和现代城市的胸襟来。
其次,这同样是外来人口改善生存境遇、强化权利自济的舞台。外来人口应广泛借助媒介,陈述与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悬殊差距,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提供急需权利救济的一线意见,向政府部门表达民心所向,将整个试点过程的深度参与,转化为外来人口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
“居住证转户籍”拐点的到来,无异于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另一个值得期待的舞台。毋庸讳言,循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和路径方法,在“居住证转户籍”社会公平、公共服务效率、资源二次分配、政策公正透明等很多细节中,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大量可资提升及改善的空间。借用一句广为人知的话语是:政府改革胸襟有多广,“居住证转户籍”的舞台就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