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个人所得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改革规模可能比增值税改革大十倍”。据悉,此次改革层次更深、范围更大,目标是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决不仅仅是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问题。
具体实施可能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综合计算纳税金额,甚至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因素,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而不是现在实行的分类所得税制,对个人所得按照不同来源分为不同类别,并对每一类按照单独的税率来计算。(昨日《华商报》)
社会创造的总财富增幅是一位数,而税收的增幅在两位数,意味着分配给社会部分的相应减少了。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宏观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这种宏观形势下,税收的大幅攀升无疑不利于经济形势的总体好转。
事实上,减税从来都是刺激经济、休养生息、培植税源的最好方式。无论从世界经验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减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于下行通道时各国政府习惯采用的政策手段。
2008年,美国政府就通过退税和直接减税政策,向每个美国家庭退税1200美元,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世界经济一直就处于一股大规模的减税浪潮之中,前后数十个国家纷纷推出减税计划,甚至以高税负闻名的法国也宣布降低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标准税率。
关于税收负担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1983年,世界银行原工业部顾问基思马斯顿就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21个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他认为:税收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个百分点。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应力求降低税负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潜力。
而历史也表明,政府财政的过度扩大也会影响民众财富的增长,当政府占有的公共财富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居民的消费和私人的投资都被挤占的时候,国家财富增长必然会降低。若干年前,一位纽约市长在发表施政报告中提议,将地税降低约5%%,并取消对衣服和鞋子征收本市销售税。人们问他为何?其理由是:纽约市整体财政健康,市府收入较预期高得多,这些盈余应与纳税人分享。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一方面必须反通胀,另一方面必须保增长的双重压力。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重视“民富”显然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和持久发展。在中国当前经济迅速增长、税收增长过快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改变目前以税收收入增长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心态,有必要控制税收收入脱离经济发展速度的异常增长,形成藏富于民的理念,同时形成藏富于民的机制。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