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搜狐网站
日月谈 > 新书评

“文化中国”中的林夕、梁文道和陈丹青

  林夕,梁文道,陈丹青。

  林夕1961年生于香港。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幼年长于台湾,成年后游走中西。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1982年以自由职业画家身份赴纽约定居,2000年回国定居北京。

  促使我把这三位分属于不同时代和祖国两个不同地域的词作人、媒体人和画家的名字并置在一起的理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近期分别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作《原来你非不快乐》(2008年12月,林夕著)、《常识》(2009年1月,梁文道著)和《荒废集》(2009年1月,陈丹青著)。

  我把林夕、梁文道和陈丹青的名字并置在一起,也并不仅仅是因为林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填了主题曲《北京欢迎你》的词,陈丹青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设计团队——《荒废集》中《百年苦难的补偿》、《“一个原则,各自表达”》和《中国符号与中国文化》“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封面勒口的如是定位仍只是出版方一厢情愿的美意,是否“深层阐述”仍需读者检验。陈丹青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百年苦难的补偿》原文收入《荒废集》时,还不忘在脚注里“立此存照”:“该文发表当天,几位青年便在网上痛骂本人,指为招安之举,无耻之尤。”

  《常识》作为时政和批评文集,当然更会理所当然地评点北京奥运会了,书中《刘翔:一个偶像吃掉了一个活人》等篇目即是。只不过,梁文道在这里谈论的已经不仅仅是竞技体育本身,已经深入开去,探讨体育如何回归游戏本质、体育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等大问题。

  我把林夕、梁文道和陈丹青的名字并置在一起,也不是仅仅因为在刚刚闭幕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梁文道和陈丹青在央视《子午书简》的录制现场进行了一场“杂文与时评:我们为何写作,我们如何写作”的精彩对谈——这本质上仍然不过是一家市场意识敏锐的出版机构利用旗下的明星作者,在国家电视台的读书栏目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新书营销推介——当然,对谈双方彼此有足够的惺惺相惜的真诚,多少有些彼此致敬的意味,有共同的关怀对象——中国。

  并置林夕、梁文道和陈丹青,起因于一个小小的让我备感温暖的书业八卦。2008年12月18日至12月23日,林夕来京、沪两地推介《原来你非不快乐》。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朋友说起,林夕从编辑手里蹭走了陈丹青在该社出版的四本旧作,临回香港还将自己的新作委托给编辑转赠陈丹青。我不知道林夕此前和陈丹青是否有过直接的交往,也许没有,但我愿意大提特提这则书业八卦,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中国读书人和书写者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温情,是文人相敬而非相轻。

  在《荒废集》开篇的“访谈杂录”中,当有记者恭维陈丹青2007年出版的《退步集续编》“文字雅达、文风坦荡、文气奇绝,常一语中的、发人深思”时,陈丹青却并不领情:“你要是真喜欢我的文字,就告诉我哪篇、哪一节、哪一句写得还可以。要是你真愿意讨论写作,告诉我哪篇、哪一节、哪一句写得有问题,有错,是什么问题,错在哪里——这才是刺激,是礼物。”

  更进一步,陈丹青说:“明清画家题款上写元人怎样,宋人怎样,多么懂啊,多么会说话。现在拿十个博士学位,也写不出那时一行题款。”而在《原来你非不快乐》中,林夕对他推崇的苏东坡就有这种具体而微到“哪篇、哪一节、哪一句”的“真喜欢”,他是这样赏析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用不听,而用莫听”,“不听,那种坚决,就要运用意志力,跟雨声抗衡,莫听,是你可选择听,但声音也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听不到,着一‘莫’字,境界就从容自主起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东坡却更通透无碍,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

  如果说林夕是通过对苏东坡诗词经典的赏析来传达老子、庄子、李白和苏东坡等所表征的古典中国文化对他的精神滋养,那陈丹青近年不遗余力地推介从纽约归隐乌镇的遮蔽经年的诗人木心,或许也是一种对传统中国的怀念。也主张宽容的陈丹青偏偏在推介木心的问题上变得较真起来,不能容忍他人的质疑:“我此生不会再遇到这样的文学家”,“我已经做得太晚了,二十年前就应该做。”

  林夕不光是主动赠书陈丹青,在《原来你并非不快乐》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还白纸黑字地写下他对陈丹青的喜欢。在书店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时,林夕“光看书名就拿进货篮车中”,光“退步”这个书名就让林夕心有戚戚:“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进步强迫症,忘了顺其自然让目标若有若无,压力就是这样改变我们的头脑,不焦虑才怪”,“一般所谓进步,无非是职位、薪水、手艺,可是你一生路线图只是进步,心理健康却暗里正在退步。人望高处,望已经够痛苦,到了高处就舍不得不再往高处望,退步,又何妨。”虽然林夕没有进行喜欢“哪篇、哪一节、哪一句”的具体分析,但他从精神旨趣上表达的高度认同,我想陈丹青是愿意而且能够接受的。

  《荒废集》中收录了大量相关照片,陈丹青多有即兴点评。比如沪上摄影家陆元敏获首届“沙飞摄影家”的作品《住在老洋房的上海人》,是陈丹青“自五十年代迄今有关上海的摄影中,这是我所见过最为良善、深沉而准确的作品”;比如鲁迅之子周海婴拍摄的《胡风家属》,“这件作品的经典感,无可形容,劫后余生的种种迹象,与无迹象,尽在其中矣”;而谈对鲁迅的再认识时,作为画家的陈丹青并不避讳自己觉得“大先生”“好看”。

  林夕在新书中专门提到的陈丹青的《退步集》,2007年4月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陈丹青在颁奖仪式中的一个发言被收录进《荒废集》:“目前我生活的空间并不像我在书中所抨击的那样,充满关系与权力,而国家的若干事物也不像我所恶毒影射的那样,是在虚伪的进步中可悲地倒退”,“诸位(读者与评审者)正在以这种体面的方式、国家的名义,为《城记》或《退步集》之类失败之书,赋予有尊严的失败感。”

  这些真诚告白一反陈丹青“老愤青”的惯常形象,而梁文道在《常识》中的自序则和他遥相呼应并有着相近的体温:“拙著取名《常识》,绝非自大,而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常识’这两个字的丰富义蕴”,“在公共事务上面,种种关于‘本质’和‘深度’的空洞玄说不只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有时还会塑造出更难疏解的偶像与幻觉。比如说‘中国文化的本质’,这是我最怕看到的字眼;如果现实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中国文化的错,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更不消提这里头可能还有循环论证和过度简化等种种谬论)。”

  虽然大学时师从过罗尔斯专家的梁文道受的学术训练比起林夕和陈丹青都更西化一些,但他对常识的推崇和对回归常识的强调,与陈丹青有异曲同工之妙,陈丹青不止一次地宣称:“我说的话连常识都算不上”,“美国教会我:你说话,只是你一个人的想法。没有人能假定他说的话都正确。我期待更多的想法、交流、回馈”, “所有‘热’的事情总会‘凉’的,可是这当众的恒常的规律应该去找一找。”

  类似上述这样的常识表达,在梁文道、陈丹青和林夕的新书中还可以举出更多。但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并置林夕、梁文道和陈丹青,最根本的是因为这些表面西化或者有过长期海外游学经历的华语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置于“文化中国”的精神共同体中。

  林夕30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自是深受传统中国文化的恩惠。梁文道《常识》中,无论是上编“理解当代中国的70张关键切片”,还是下编“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都是传统中国士人心忧天下的气场。“不管他们是什么立场,更不管他们是什么派别,这本书献给中国所有的时评作者,能与你们共赴国运是我的荣幸”,梁文道明确地宣称着他对“文化中国”的精神指认。

(责任编辑:李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奥运 珠峰 福娃 母亲节 印花税 火炬 日本 赵薇 外遇 股票 金晶 陈冠希 谢霆锋 CNN 中国足球 张柏芝 姚明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丹青 | 林夕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