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教授”现象表明,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已属常态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加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由"十教授"吃力地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者,这值得深思。
1月11日《信息时报》报道,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蔡恒进、党爱民等十名教授日前联名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的消费补贴。
看了这条新闻,我不禁哑然失笑:又是“十教授”!这段时间,以“十教授”的名义就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书”有关方面的可谓多矣。比如2008年12月1日,“十教授”上书建议扩大内需把提振股市作为切入点;2008年12月25日 ,“十教授”上书总理建议提高燃油税 ,“十教授”俨然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新现象。
是“十教授”而不是“十工人”、 “十农民”、“十富豪”,说明教授这个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心忧天下,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就“上书”的内容而论,也不无可取之处,比如这次给低收入家庭每人发千元促消费的建议,虽并无太多新意,但总比那些认为只有继续扩大贫富差距,才能刺激经济发展的建议要好上一万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是要为“十教授”喝一声彩。
不过笔者认为,“十教授”现象的最大意义还在于,教授们的高调和喧闹,反衬了另外一个群体不正常的低调和沉默,这就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体。与“十教授”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相比,我们很少见过以“十代表”、“十委员”的名义提出的类似建议,而他们是有代言民意之责的。在平时,我们很少看到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发言,只是在每年两会期间,才能看到他们建言献策,看到他们鼓与呼。
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体制内享有表达优势的人们,却不能充分、有效和快捷地反映民意,舞台的中心就这样被“十教授”们不尴不尬地占据了。“十教授”现象表明,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已属常态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加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由“十教授”吃力地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者,这值得深思。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应该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充当公共利益的代言者,而不同的社会阶层,则应该通过自己的公民社会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利益,比如工人通过工会等。
当然,笔者绝不是说要剥夺“十教授”的发言权,而是说,他们可以换一个方式发言,比如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发言时,不妨以教育工会会员的身份,如果当选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以代表、委员的身份发言,而只有在对学术问题发言时,才特别强调“教授”这一头衔——如此,这种不尴不尬的局面或许可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