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下都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有的县却在搞“改民族式发展”。以矿产资源开采为支柱产业的陕西凤县面临资源枯竭,他们在另辟蹊径营造“羌族文化”。
近日,为使“羌族故里”名至实归,该县政府发出通知,鼓励汉族群众改为羌族成分,引来不少争议。
(12月24日《西安晚报》)
改民族就能带来新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名堂还真多。据了解,凤县12万人口中,仅有300多羌族人。为了“抢救羌文化,打造羌族故里”,县里规定户籍在凤县的汉族群众只要本人认为自己“疑似”羌族,就可以申请改为羌族。改羌族后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孩子考学还能加分。已有1486人递交改民族申请。
让汉族人改成羌族人就能够“打造羌族故里”吗?这样就是“打造”了,也只能是“羌族假故里”吧?根据陕西省《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改民族只能随父母的民族成分改,岂可想改就改?凤县的做法明显违规,因此他们说的孩子考学加分在外地不可能被认可。
汉族人改成羌族,也不能成为彻底的羌族人。首先他们在心理上会同元羌族人产生一定隔阂,彼此长期共同居住“羌族故里”,很难完全融入对方。再如羌族的习俗、禁忌,汉族改成的羌族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自觉尊崇。将来遇到实际利益,很难说不会发生矛盾。
幸亏凤县原先还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如果没有这些,可能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发展了。现成的矿产吃完了,于是又想到了吃现成的“羌族文化”,羌族人口太少就用汉族人充数。假如“羌族文化”也不经吃,凤县政府还能吃什么?
靠作假来发展毕竟不是科学发展,假如改民族后所营造的“羌族文化”并没有产生可观社会效益,今后政府反要长期给由汉改羌的这部分人发补助,如何负担得起?
科学发展,不是吃现成的懒惰发展。而是开动智慧,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有识之士,形成特色经济,大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发展社会。那些没有矿产资源和羌族文化等优势也能够成功发展的地方,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地方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成功经验,可是有一点或是相同的,那就是靠实干精神而不是靠弄虚作假获得成功的。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