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垄断、准垄断企业都是靠特殊政策在国内赚钱,职务也是上级任命的,个人却以为自己懂得经营赚钱之道了
从今年1月至12月8日,中国保监会的公开批复显示,对保险企业高管任职批复达880余人,其中保险公司高管760人。
本月11日,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2008年薪酬发放等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限薪令”),在严格要求禁止保险公司违规发放薪酬的同时,还要求保险公司切实规范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消费,暂停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针对社会反应强烈的“平安高管6000万元高薪”的问题,“限薪令”要求“其他中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要依照本《通知》精神”加强管理。
一年之内,保监会批复880余名保险企业高管任职,工作量可谓繁重。即使新到岗的每一位高管都符合任职条件,但如此大规模的“走马换将”,对保险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般来说,高管换岗,有的是为了升级,有的是为了加薪,也有的是为了事业发展,还有的是业绩不佳,拍屁股走人,换个地方接着干。我估计,保监会平均每月批复70多名高管任职,不可能一一了解清楚每个高管的情况,大概这种“批复”也就是一种“备案”。但是,保监会对这些高管拿多少薪酬还是心中有数的,不然的话,不可能发出“限薪令”。
对保险高管的能力与薪酬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参保人和老百姓是看不明白的。因为保险公司的牌照不是谁都能搞到的,这是一个相对垄断的行业。很多高管是凭什么任职的,似乎比市长、区长还神。他们拿多少高薪、拿多少股权激励,自然就更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比如说,马明哲在中国平安拿6000万年薪,其他高管也都拿几千万年薪。这个公司属于股份制,据说外资是大股东,他们拿多少高薪由董事会说了算数。平安的高管们,一个个都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应当拿几千万高薪,至今还未有一人坦承自己拿得太高了,高得脱离国情、民情。
姑且不论平安高管的高薪开了一个恶劣的头,就是他们的业绩与薪酬是否匹配也始终让人怀疑。
众所周知,中国平安起家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国内企业。是全民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我到现在并未搞清。似乎当年国家并没有批准个人搞保险公司,现在恐怕也没有改变,至少平安不是一家私企。虽然通过改制,七改八改,成为中资股份制公司,这个中资到底占多少,还控股吗,仿佛含含糊糊。明显的是改制后高管个人薪酬上了天,比不改制的保险公司高管薪酬高出十几倍不止。究竟是特殊政策使平安高管发了大财,还是个人本事让他们发了大财,这个问题大概困扰所有的人,包括平安的高管。他们以为是自己个人本事太大了,拿几千万年薪都不算多。社会公众根据他们投资富通亏损230多亿的实际情况看,让他们把几千万年薪吐出来都应该,毕竟他们还没有到国外挣钱的本事,而在国内赚的钱又赔出去了,说明他们是耗子扛枪——窝里横。很多垄断、准垄断企业都是靠特殊政策在国内赚钱,职务也是上级任命的,个人却以为自己懂得经营赚钱之道了。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什么时候能到海外去赚上几十个亿而不是赔几百个亿,那时候年薪拿几千万,老百姓心里可能就会舒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