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种“现金为王”的观点颇为流行。一方面,大量商品价格出现下滑,“捂紧钱袋”、“精打细算”成了不少消费者的想法;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看不清未来,紧缩战线,对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新投入,且千方百计回笼资金。
按理说,无论是消费者个人还是企业,在危机来临时“紧缩银根”以求自保,都无可厚非。但若任这种状态蔓延,整个市场就可能处于紧缩状态。事实上,我们已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危险。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15日就说,目前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政策,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可能的通货紧缩。
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一般来说,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受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特别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加剧并向实体经济扩散,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引发了诸如外贸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不少制造企业亏损加大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若不能对经济大势作出客观判断,不能对危机的严峻性和自身软肋有一个清醒认识,就难以对更大困难作出预判,并准确地作出科学对策。但若夸大危机,让悲观和恐惧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越传越剧烈,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放大“紧缩”效应,不利于共克时艰。
其实,危机不只有一面。有人曾说,“危”代表着危险,“机”则代表着机会,“危机”是“危险”之中有“机会”——这虽有“文字游戏”之嫌,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世上很多事,都不会是一味的“好”或“坏”,经济危机让人恐惧,也会带来一些新机遇或新转机。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有许多化“危”为“机”的有利条件。如,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依然向好,不同于他国面临的衰退风险;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新举措,不仅会直接拉动增长、刺激消费,还会调动激发起全社会的新的投资热情,形成巨大的乘数效应;这场危机,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外需导向向内需转移、由粗放经济向环保经济和技术创新经济转移等新机遇。
“危险”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危险本身,而在于人们没有战胜危险的信念。如今,大把的机会就在眼前,我们没有理由萎靡不振,更没有理由惊恐、惧怕。老话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无疑,预防通货紧缩,信心是第一道大堤,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只要坚定信心、决策科学、政策对路、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各种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终压倒消极因素,战胜困难,转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