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以来,算起来差不多也有两年时间了。迄今人们还在为美国是否已陷入衰退而争论不休。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长久以来,对于美国是否陷入衰退有一个非常技术化的权威标准摆在那里——即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已是-0.2%,但受惠于布什政府当年实行的大规模减税措施和弱势美元刺激出口的影响,2008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不降反升,分别增长0.9%和2.8%。单从数据上看,美国经济的表现还颇为强劲,根本不像是重病之身。不过,这与美国大多数民众的真实感受显然是有较大落差的。
10月初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8500亿美元救市计划(TARP),未来两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很可能再度被人为拉高。由此将产生一个非常荒诞的局面:虽然格林斯潘等人把这次危机的惨烈程度形容为百年一遇,但美国经济却迟迟未能陷入“衰退”。
更为荒谬的是,一些人把原本只适用于美国的衰退标准依样画葫芦,硬套在欧洲、日本甚至中国身上,忽略了美国经济平均增速与上述国家存在明显差别。一方面,由于英法德和日本在2008年第二季度经济已是负增长,第三季度的整体数据虽尚未出炉,但市场普遍认为不会比第二季度好到哪里去。可以说,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英国央行行长甚至已宣布英国陷入了衰退。对于日本这种长期经济低速增长的国家而言,1%左右的增长已经算是理想的情况了,国际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其经济增速动辄便回到零以下。因此,若简单套用美国的标准,日本经济可能会经常处于“衰退”之中。
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普遍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对于这些国家,无论是从名义GDP增长还是实际GDP增长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负增长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特别对中国而言,除1990年经济增长3.8%,其后历年数据都高于7%。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理论上中国这类高增长国家根本不存在所谓衰退或萧条之说。
然而,只要是市场经济,就难以避免经济有起有落,出现周期性变化。一些学术研究指出,只要某一年份实际经济增长率显著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可视为处于萧条阶段。例如,1990年实际GDP增长率3.8%,远远低于当年潜在经济增长率9.83%,差额高达6个百分点,按当时的说法,这被称为市场疲软。
因此,对是否已陷入衰退这个问题,美国应剔除救市政策对经济基本面的干扰,或借助包括失业率、房价、先行经济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在内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而对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需要各国自己定出衰退的尺度,而不可以负增长标准一概论之。
或许对美国而言,与其勉强支撑岌岌可危的数据和信心,不如直面挑战。尽早承认衰退也未必是坏事——正如雪莱《西风颂》所言:冬天已到,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