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中午,华中师范大学东区一栋研究生宿舍楼前,许多同学目睹了这样一幕:该校硕士研究生贾学政,默默搬出了自己的行李。就在当天,校方正式公布了《关于取消贾学政研究生学籍的决定》。(10月11日《楚天都市报》)
“学术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
倒是前几日的一则类似新闻可以比较阅读。大学教师孟女士,无意发现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著的《操作系统教程》第1版和第2版,多处内容抄袭自己一书,几年艰辛维权,终于获得了迟来的胜利。法院判决:被告在对侵权教材重写、修改或删除前,不得重印、再版,同时还须向孟女士出具书面赔礼道歉信并赔偿经济损失4000元。
贾学政同学被曝剽窃后,前往深圳,作深刻的检讨和诚挚的道歉,最后还是学籍不保;而孟女士被人家抄袭后,输了两场官司,3场诉讼费9900元、律师费4.5万元,还有调查取证、误工费和搭进去的时间精力,“跟秋菊打官司似的”。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贾学政同学已经是功成名就的X大资深教授,两篇论文会被高校清理门户吗?
学术失范的个案多如牛毛:上海交大博导陈进在研制“汉芯”中存在严重造假和欺骗行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曾在申报博士点、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屡次将他人成果纳入自己名下;武汉大学教授艾勇和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张连顺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受到通报批评,并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3年;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学术剽窃;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涉嫌抄袭……往远处说还有更多熟悉的抄袭名人,近处说还有更多纠结中的剽窃争论。但是,即便是众目睽睽的抄袭,“教授”的日子也比“同学”好过许多。
整治学术不端,杀鸡儆猴是没用的。尽管贾学政同学是咎由自取,但我并不认为取消其学籍就能拯救一所高校、或者治愈高校师生的学术顽疾。反过来思考一下:贾学政同学难道不是高校学术失范大环境的受害者吗?抄而无罪、抄得其所的教授学者那么多,则其弟子门生自然前赴后继。个体越轨行为可以通过道德自律来解决,集体越轨呢?结果必然是改写固有的秩序和规则,从而“劣币驱逐良币”。潜规则横行,丧失了学术信仰,没有学术道德,制度和体制也构建不其公共品格,于是,“抄还是不抄”、“抄了还是没抄”竟成了热闹的学术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不难理解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为何由去年第三十六名,大幅滑落到第五十名了。榜单未必权威,但是它对学术失范中的高等学府,是一记警钟。
大师出自规范干净的学术机制。道德批判没有用,杀鸡儆猴也不是办法,当下来说,最迫切的是校准惩治学术失范的制度,不姑息不迁就,把教授专家学者当做“同学”一样对待,起码可以真正以儆效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