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建设百年不朽的客运站,就必须认真吸取一些民用建筑短命的教训。
9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近日,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首度向记者披露了关于铁路客站的规划,“‘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共要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有一批要建成百年不朽的客站”。
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铁道部的这一规划,让人不由得击节赞叹,如果真能做到的话,当然是国家之福。其实,不单是火车站,所有的建筑都应当是百年不朽的。
但这样一则新闻,让人对铁道部的规划能不能落实感到怀疑——2006年6月举行的第七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指出,我国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为30年,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因此,笔者认为,铁道部真要建设百年不朽的客运站,就必须认真吸取一些民用建筑短命的教训。综合近年来各方面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建筑短命,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建筑质量低劣,监督方不负责任。以中国体育博物馆为例,它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竣工的,但仅仅15年后,85%以上的地板和墙体已出现贯通性开裂,承重钢梁断裂,出现了重大安全隐患,而这个建筑当年竟获得了“特别鲁班奖”。这说明,不仅施工方对质量不负责任,相关政府部门也不负责,否则,就不会将荣誉授予一个存在严重问题的工程。
二是规划设计不合理。相当一部分建筑物不是由于质量而是由于规划不合理被拆毁的。规划者如果眼光放远一点,作出科学的规划,就不至于有那么多“短命”建筑了。
三是长官意志的作用。在某些地方,建筑规划往往随着主要官员的变化而变化。铁路客站“百年不朽”的想法确实不错,但下一任铁道部长会不会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新任官员都有权随意修改上一任的规划,不停地“拆新建新”,恐怕永远都不会有“百年不朽”的建筑了。
要想为后人留下“百年不朽”的建筑,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奢谈什么“百年不朽”的火车站,就只能贻笑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