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像范方华一样因腐败而成为网上名人的,堪属“新鲜”。重庆渝中区环卫二所原所长范方华,曾收受一工程承包商王某奉送的好处费28万余元,结果,王某以此要挟他继续给他工程做,否则即告发他,范某无奈之下,不仅退还给王某28万元好处费,还倒贴王某40万元封口费,因此被网民称为“史上最倒霉贪官”(8月28日《重庆晚报》)。
这件案子已在审理之中,我不知王某行贿和索要封口费的行径将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只是,范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的性命。读罢范某此事的人,大概都会笑话他,甚至在心里会骂他太傻、太蠢、太无能罢。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还倒贴40万元封口费,奉之以“最倒霉”的雅号,殊不为过。自己不仅要为已有的行为受到法律的惩处,连自己的尊严也被搭上去了,成为一个十足的笑话人物,这恐怕是范某所没想到的。
只是,我们在这哈哈一笑之中是不是忘记了其中所隐含的价值判断的迷失?范某之所以被冠之以“最倒霉”的称号,不就是因为他不仅退还了受贿的28万元,还另搭上40万元的封口费吗?如果范某像有的贪官那样,收受贿赂的手段做得更隐蔽一些、更稳妥一些,纵大把大把地捞钱,依旧能做到不露痕迹,我想是断不至于入于“史上最倒霉贪官”之列的。所以,我看到不少人就此发表评论时,也多是指斥范某“官财两失”、“赔了夫人又折兵”云云。
按说,不管范某贪多贪少,是否受到查处,也不管他腐败得是否“划算”,只要他有腐败行为,都应当受到唾弃。但在对“史上最倒霉贪官”的嘲笑中,却分明让人看到一种价值判断上的迷失,即嘲笑的着力点似乎并不在于范某是否有腐败之行,而是他得不偿失做了“亏本的买卖”。正如笑话“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如果不是去指责“偷”的行为,而是停留在“反蚀一把米”上,这无疑是价值判断上的本末倒置。遗憾的是,在时下一些人眼里,虽中饱私囊却毫发无损者,俨然成了“有板眼”、“有能力”的代表,不以为非,反生艳羡。这种价值取向上的自觉的沦丧,无异于范某为我们制造出来的一个黑色幽默,不知有多少人真正读出来了。近日,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委书记董锋因腐败而落马,我仍看到不少人把批评的重心放在他包养多名情妇“因妻子举报”而落马上,其潜台词不知是不是想说他怎么连自己的妻子都搞不掂,以至于东窗事发?
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迷乱与迷失之际。对此,我们不妨反躬自省:在我们内心深处,有多少需要我们坚守的品质却不知不觉地遗失了?又有多少本该护持的精神却让它慢慢流失了而不知觉?相反,又有多少本当摒弃的东西却被我们视如珍宝,虽口里不说,其实心里喜欢得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