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救灾”非常时期特定氛围下的应酬与交往,严格说来,并非两国关系的常态。灾难过后,一切回复到“日常”轨道,两国关系能否依然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常时期的情感沟通固然重要,但包括非常时期在内,对一个真实的对方全方位的深层了解,而不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对异邦的想象,尤为重要。 |
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骤冷骤热,忽远忽近,始终难以走入“平常心”的正常状态。为此,两国传媒、学界人士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创造了诸多用以形容两国关系结束不正常状态,开创新局面的关键词,诸如“破冰”、“融冰”、“暖春”等等,无一不是双方主流社会和民间对两国关系不尽人意的焦虑的表达。在舆论造势的喧嚣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冷场的大背景贯穿始终,无言地诠释着两国关系“遥远的近邻”、“咫尺天涯”的冰冷现实。
因某种建基于成熟的双边关系基础之上的预警和风险共管机制尚未构筑完备,两国关系目前受制于领导人个性、思维及偶发性事件的因素还很大,这既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招致不安,总的说来,离一种具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有相当的距离。
譬如,上个月访问扶桑的胡锦涛主席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之间达成了极为默契的沟通,以两国间第四个共同文件的形式,刚刚确认了全面推进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意向,旋即便被置于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之中。可富于戏剧性的是,残酷的地震灾害却反而拉近了两国的距离,日本及时、慷慨的援手,使两国战略互惠迅速生成了一个着陆点,相关成果落地之快,成效之大,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尤其是日本救援队在灾区震后瓦砾堆中堪称卓越的表现及高度的专业精神,极大感动了中国人,包括相当数量的网上反日人士在内,都由衷地发出了“感谢日本”的心声。不过,当日本沉浸在某种因救人水火的善举致两国关系迅速改善的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感之中,踌躇满志地紧急筹划以自卫队军机运输赈灾物资的时候,却遭遇了中方的冷静:军机出动被叫停,改为民用航班运输。这件事不大不小,微妙地折射出两国关系中脆性的一面及“过犹不及”的属性,从侧面提醒人们改善关系不宜操之过急。
地震救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虽不能说“因祸得福”,但客观上释放了此前两国间积聚的“负能量”;与此同时,“正能量”开始积累,可望成为双边关系日后的“燃料储备”。毕竟,能让日本政治倾向保守的媒体说出“中国有难,便是日本有难”,能让中国的反日人士说出“感谢日本”,如此的机遇和能量,确实是可遇不可求,远非舆论造势所能奏效者。从这里,我们看到一种源自民间草根的健康力量。对此,两国都应当深察并珍惜之,并以此为契机和社会基础,倾力推动、做大战略互惠。
但是,在“救灾”非常时期特定氛围下的应酬与交往,严格说来,并非两国关系的常态。灾难过后,一切回复到“日常”轨道,两国关系能否依然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才是问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常时期的情感沟通固然重要,但包括非常时期在内,对一个真实的对方全方位的深层了解,而不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对异邦的想象,尤为重要,它关系到非常时期过后,在漫长的“日常”状态下,两国关系能否和谐发展的问题。
譬如,作为中国人应该知道,日本救援队的救死扶伤、对罹难者遗体的尊重,并不是对中方的特殊礼仪和周到,而是其专业精神和民族习俗使然,他们在国内及第三国,亦同样如此,其所作所为既不会比此更多,也不会比此更少;譬如,假如此次没被叫停的话,即使日自卫队军机驶入中国领空,也是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跟过去战争的历史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此番军机运输任务虽被叫停,但本月下旬,作为对去年中国军舰“深圳”号访问日本港口的回访,日海上自卫队导弹驱逐舰“高波”号将应邀访问我国港口。届时,中国国民、舆论将以何种态度迎接客舰的访问,无疑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检验中国的大国气度及中日关系成熟度的试金石。
日文中有个语汇曰“等身大”(Toushindai),意为与对象物身体的尺寸同样大小。在日本有关中国的理性、健康的舆论中,常见“接受一个‘等身大的中国’”的说法。反诸求己,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一个“等身大的日本”:不是“小日本”,也不是“大日本”,而是跟现状的日本同样大小、一模一样的日本,一个最大限度排除了对异邦的想象的真实的日本。
中日关系在下一个阶段能否健康发展,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看待对方的目光。换句话说,能否在照准对方的战略视野中,还对方一个“等身大”的存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网供搜狐专稿,作者系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