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5月25日报道,深圳市工商局和市物价局24日联合发出公告:从6月1日起,深圳市所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对符合标准的塑料购物袋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并明码标价。商家有低于购进价销售塑料购物袋、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的不正常竞争违法行为,将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政府有时候也有强买强卖的情况发生,除了拆迁之外,下行政命令让商家强卖而让消费者强买也是方式的一种。
自然,深圳的这个命令是在环保的名义下出来的。关于环保这事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知道,有些以环保名义做出的决定实在也未必是什么好招数。
这里我想说的是政府是否有权力规定某些东西是必须收钱的。我们知道,所谓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个愿买愿卖的过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除了这个以外,任何具有明显干预的市场,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大家都知道,商人是为了商业利益而白送塑料袋的,强迫他收钱固然从表面上似乎是增加了他的收入,但实际上有可能减少他的客源。多收几个塑料袋的钱不会让人发财,少了客源倒是生死攸关的事情。所以,我个人相信商家肯定是把这部分购物成本用其他方式返还给客户,至于用什么途径,那就是八仙过海了。
实际上这么一分析的话,我们就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您看,表面上是政府关心环保问题,打算进行干预。可实际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了商家的身上,让商家去做环保的事情。这还真是算一石二鸟的好计策。一方面兼顾了民间环保的呼声,一方面自己除了一纸文件的成本外,别无所费。这种好事当然是所有人都愿意做的。
这么做环保的结果,可能从客观上确实能减少一些塑料袋的使用,但从实际上来说,我个人相当怀疑其效果。不但是整个成本将要分摊到整个社会,而且还能造成一种大家都找对策的风气。记得前两年颁布法令,说是抗生素的药品必须要处方,当时我就说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造成大家都作弊的状况。结果现在倒是都要处方了,只是开处方的医生是通过电传而知道患者想买什么药,至于是不是该用则完全不知道。这种情况除了增加社会成本外,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同样的道理,我看也可以用到塑料袋上。也别说,这事儿最终可能促进的倒是大家的商业智慧。这种功能的建立与进化有关,与环保是不是有关就不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