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6年,我国和美国授出的博士学位分别为4.9万和5.1万,到2007年,我国的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攀至世界第一。
在人们的概念中,博士是那些有着广博知识、学术专长和良好修养的饱学之士。
这样的人越多,意味着这个国家文化教育越发达,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文明程度越高。拿了全球第一,理应举杯相庆。然而,对于这个消息,公众并没有慷慨地献出他们的掌声。相反,“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博士产量世界第一"的忧思”之类的声音遍布网络。“全球第一”,为何掌声寥寥?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
其一,学位授予点过滥。目前,我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是美国具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只有253所,相反,我国却在310所以上。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比人家少,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却反比人家多,这说明我们的学位授予点的授予尺度还不够严,“母机”审核都不够严格,它的产品质量有没有保障便令人生疑了。
其二,扩张过速。据教育部统计公报,1998年,我国在校博士生45246人,到2004年,猛增至16.56万人,翻了数倍,个别年份新招博士超过5万人。生源扩招只需一纸文件,而学术的增长、师资的积累却需要时间。扩招过速带来的后果是师资严重不足,1个导师带10个博士成为常见现象,而导师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承受如此重负吗?
其三,博士“花瓶化”。一些地方片面地把干部“知识化”理解为“文凭化”,甚至“硕士化”、“博士化”,这一是造成一些公务员、干部用金钱乃至权力换文凭,不经寒窗苦读甚至不学无术却照样能戴上博士帽,最终使“学位贿赂”污化了社会空气,玷辱了博士帽的神圣光环;二是这种片面的“文凭化”也把大量博士吸引到他们本不该去的行政、事业岗位。据杨玉良透露,过去我国95%的博士毕业后都会留在大学和科研机关,通过研究来创造知识和技术,但现在半数进入政府部门。
总之,人们对“博士数量全球第一”不买账,不是嫌博士多了,而是痛感博士质量下滑。因此,应该适当控制博士扩招规模,学校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地方政府也不能简单地把研究生录取率视为教育政绩。在控制数量的同时,还要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强化导师负责制,加强“出口”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只有“博士”的称号配得上博士的真正含义,“世界第一”的标签才是一块值得真心高兴的标签。刘庆传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