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出台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该省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同时规定,逐步推开县域范围的教师定期合理流动制度,鼓励城镇50周岁以下男教师、45周岁以下女教师在县域内向农村学校流动。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是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离开了这点谈教育的均衡发展,无论如何都是不切实际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河北大力推行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做法,似乎是抓住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牛鼻子,但距离问题的实质还差一步,因为谈及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不能不提及教师的工资收入。虽说我们不断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但也应承认,教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有“经济人”的趋利特性。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教师的工资收入,尤其是福利待遇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教师从收入低的学校流向收入高的学校,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各类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出现严重失衡也在意料之中。
现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可是,从河北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特别是通过控制教师的职称评聘晋升这一措施,来推进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促进城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结果会如何呢?想来表面上是能促进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但实际效果恐怕并不能令人满意。那些迫于无奈被交流到乡下学校任教的教师,能安心教学么?
可见,在教师工资收入严重失衡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前空谈教育的均衡发展,无异于扬汤止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