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个朋友辞职闯海南,饯行时我们每人凑了十元钱给他作路费。没过多久,就传来他和另外几个朋友开的公司挣了上千万的消息,干的活就是炒了一单楼花。三年后,这个朋友身无分文地回来了。十年后,他带我重游海口,当年的办公地点衰朽不堪,恍若遗址,沧海桑田,令人不胜唏嘘。
当年海南的财富梦想就是这么真实,而泡沫破灭之后的景象也正是这么萧条。前段时间有位海南报界的朋友来广州,说他们已经办出当地最好的报纸了,但是经济盘子太小,想到内地发展。言谈之间,流露出海南十年艰难的阴影还没有散尽。
如今海南面临新的机遇,要建自由贸易区。当前更是三喜临门:建省办特区20周年、博鳌论坛和奥运火炬境内首传。新的梦想又在启航。但是我担心当年泡沫的教训是否已经很好地总结了:那么多的人才和资金蜂拥而来的时候,为什么海南没有抓住机会,而在一夜之间片甲不留?
对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很专业的分析,但是凭一般常识也可以作出判断,那就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在建设海南。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大多数资金在炒楼花,购楼者只有三成用来居住或商用,七成都是简单投机。那么其主要教训,就应该是在新的机遇中,要让人才和资金真正在海南留下烙印甚至扎根。
我注意到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动员讲话中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如果我的理解没错,我认为这是最值得重视的东西。哪里都会说要加强文化建设,但是对海南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以狭隘的经济理念去办特区,正是一些特区遇到困难的原因。
我说的文化不是狭义的文艺创作,也不是以纯粹GDP为目标的文化产业,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经济,而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从狭义的文化来说,海南可能是中国最没有文化的地方之一。在古代,它长期作为一个流放地,犯人要么没文化,要么留下无数声哀叹。近年海南在旅游和环保方面卓有成效,但是,作为中国省市自治区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地方,而且风景优美,环境怡人,它应该拥有更具诱惑的人文气息。
自由岛的构想十分独到,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机遇。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旅游、自由购物、自由留学等等,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理念来建设和推广。自由不等于没有秩序,更不等于违法犯罪,而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就像在三亚的蓝天丽日中呼吸海风一样的享受。当年的泡沫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由,但是它没有在法治和秩序的基础上升华为一个人文理念,最终成为一场混乱。
如果利用好自由这个概念,那么旅游经济、绿色海岛、生态农业等等这些海南这么多年努力经营的都可以成为它的子项目,而且整个文化、经济、政治都可以呈现出一种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东西,没有泡沫可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