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全球化日深的今天,中国却越来越流行外资阴谋论,令人费解 |
民族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会有市场。
在普通股民备受股市煎熬之际,民族主义最能刺激他们。而一旦用民族主义的逻辑谈论“救市”还是“不救市”,其对政府管理者造成的压力显然比普通的理论和政策探讨要厉害得多。
最近有几位学者和股评人都在大谈股市大跌和“不救市”是外资的阴谋,并声称如果“不救市”将导致外资以低价购买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更有媒体有意向不明就里的受众进行引导。
我在前天早晨看到上海的一个财经电视节目,主持人似乎有意引导做股评的嘉宾讨论这个话题。主持人在谈论市场政策时突然发问,那些主张“不救市”的人是不是代表了外资机构的利益?嘉宾显然没有思想准备。好在这位嘉宾还是一位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士,他回答,恐怕不能这么说,在主张“救市”的主要代表人物里,有一位是外资机构的龚方雄先生。主持人无言以对。
外资阴谋论的主要论据有三个。
一个论据是外资唱衰中国股市,然后在市场底部抄底。他们认为,一些外资机构的经济学家经常在股市高点时大肆唱空中国股市,然后在市场到达底部时抄底。这个论据看似有道理,其实荒唐至极。上证指数到达6000点时,外资机构普遍看空中国股市,并有热钱流出。而此时,中国的一些股评家,包括那些认为牛市是由资金推动的中国机构却在一边大谈价值投资和上证指数何时到达8000点和10000点,一边却也是大量抛售蓝筹股。
其实外资也好,中资也罢,其在股市中的博弈对手都是散户。低买高抛,套牢散户,这是机构的基本动作,不分内外,不分大小。所不同的是,外资的方法更合逻辑,在高点时唱空,在买入后再唱多。而中资机构这次表现却让人不解,在高点唱得更高,在低点则强化市场恐慌心理。其结果自然是让股民割肉,让外资抄底。有报道称,在股市的最近一波反弹中,外资机构又抄了底,其指标就是香港市场的A50基金交易量大增。更有奇谈怪论,说决策层被外资影响了。难道一个有着占世界第四位GDP总量的国家的政府决策会被仅仅拥有几百亿人民币QFII的外资收买了?明白人恐怕都不会相信。
第二个鼓吹外资阴谋论的论据是外资可能控制中国的核心资产。
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是什么?很多人担心银行被外资控制。不错,银行、能源、通讯、战略矿藏等的确是核心资产。但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其在二级市场上都无法简单通过购买流通股股权而获得绝对或者相对控制权。一系列的并购政策限制,必然会成为防火墙。事实上,有关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和控制权转移,国家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实,就在一些人大谈外资抄底时,中国的资本也在国际市场上忙着买便宜货。中投在华尔街面临资金困难时,购买了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行的可转债,这批债券将从2010年夏季开始转成占比9.9%的摩根士丹利股份。而中国平安也从去年11月开始,分批买入欧洲富通公司最高将达4.99%的股权。而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以中国外汇储备资金购买了世界第四大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To ta lSA)1.6%的股权。该报引述一位接近道达尔公司人士的消息称,中国外汇局在最近几个月中分步购入了上述股权,投资总额为18亿欧元(约合28亿美元)。据分析,该项收购将给中国带来可观的收益。
可见,无论是中国资本还是外国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跌,既是资本逐利的基础,也是资本流动的前提。金融资本更多的是获取价差,而不是寻求公司的控制权,切不可把正常的资本逐利行为上升到经济主权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估值话语权问题。
公司价值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定价理论指导下利用模型进行计算。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定价主动权问题也曾经有争论。不过,近来中国股市的估值标准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与国际水平靠拢。切不管这种改变是否有超调的问题,但至少两个市场条件的改变,表明估值方法出现这种变化是历史的必然。
一个变化是中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在过去,由于市场中股票流通盘小而资金充裕,导致股票市盈率普遍偏高,而进入全流通时代,则随着限售的产业资本进入二级市场,估值体系面临着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共同重新确定标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改变原有的估值体系。
另一个变化是A+H股模式的出现。随着IPO的中国公司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同一公司在两个市场的股价互相影响,而香港市场的估值标准对内地市场带来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金融资本的跨界流动更加频繁,国内资金也更多受到外资投资策略的影响,二者的估值方式也在相互靠拢,以寻求共同的市场基础。
估值话语权不是靠喊口号可以争夺的,市场规律最终起决定作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民族主义救不了散户,反而可能扰乱市场的正常心态。歇歇吧,够闹的了。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