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曾参加过两次残奥会的湖北黄石市残疾人刘泽兵异常兴奋。但在高兴之余,生活现状窘迫让他倍觉伤感。面对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刘泽兵想出卖自己珍藏10余年的金牌。(《重庆晨报》3月16日)
少年时的一场意外,让刘泽兵失去了右臂,成了残疾人。
两者相比,刘泽兵无疑对后者更加体味良深。前者只是刹那间的光环,而后者,则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这其中所遭遇的境遇变迁,所经历的光荣与梦想,挫折与失落,肯定有着太多不能为外人道的悲凉与感叹。
作为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的一员,刘泽兵毫无疑问是值得人们同情。残疾人救助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这些曾经做出过贡献的残疾人运动员的逐渐遗忘,直接导致了刘泽兵今日的窘迫。但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辉煌,一个曾站在残奥会最高领奖台的人,我们或许还可以更为理性地问一句:他为何不能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这样的要求对刘泽兵来说,并不苛刻。从一名残疾少年,到获得两次残奥会冠军,毫无疑问,刘泽兵有着过人的天赋,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并且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如果这一切都能转化为生活的动力,我相信刘泽兵可以活得更好,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靠出卖自己最为珍视的金牌来缓解困境。事实上,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身残志坚的人,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朴实的生活信念,将日子经营得风风火火,甚至不乏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刘泽兵的自身条件肯定不差,因此他现在的处境,除了机遇,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主客观因素之外,我想肯定还能找到其它的解释。
不妨剖析一下刘泽兵已经走过的45年的人生轨迹:13岁致残,25岁和29岁分别参加了两届残奥会,而退役之后,生活窘况日益明显,靠政府的低保和相关部门的援助度日。像一条抛物线,前半段一路上扬,达致他人生的顶点,但也为后半段的一路下滑埋下了伏笔。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里,他透支着他的青春和智慧,学会了各种泳技,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不停地收获得着荣誉,他唯一没有学会的是生存的技能。在这个时候,有没有人告诉他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一个体制外的运动员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一个残疾人运动员也不可能将荣誉转化为更为现实一点的利益?
应该没有,就算有恐怕也很微弱。更大的声音是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更愿意说的是诸如“残疾人也有追逐梦想的权利”、“与健全人一样去拼搏”之类的漂亮话,像“精神鸦片”一样鼓动着他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更快更高更强,却不知道生活的路是如此的崎岖不平。
刘泽兵和举重冠军邹春兰是有区别的。邹春兰是健全人,是体制内的运动员,并且像她一样的退役运动员数量庞大。所以,以刘泽兵为代表的残疾人运动员即便做得同样的举动,也不太可能重复邹春兰的幸运。奥动会即将开始,我不关心那些和曾经的刘泽兵一样正积极备战的残疾人运动员能获得什么样的成绩,我只是祝愿他们都能有一个好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