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新华网发表了题为“两会透露出中国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的诚意”的署名文章。文章认为,本次两会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召开的,作为集中展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盛会,两会进一步释放出了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诚意。
有几个事实佐证着“诚意”:其一,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昨天在人代会上高票通过,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将有助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与规范行政用权;其二,本届人大代表中,领导干部代表大大减少,一线基层代表明显增加,这被解读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身的优化;其三,全国人大明确提出,要将修改选举法列入立法计划,解决农村与城市选民每人那一票“同票同值”的问题;其四,政协会议上,4000多份提案、几百个大会发言、质疑教育部长、反对中华文化标志城,政协委员更加积极、高调,也更加“不怕得罪人”……
人大、政府、政协……很多变化扑面而来。加上媒体、网络上越来越自由地参与讨论、辩论,一些敏感话题相继“脱敏”,我们的“政治生活”的确呈现出“更生动活泼”的局面。说这是一种决心,一种诚意,似乎并不为过。
这是一种绝非偶然的“生动”。此前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的公报,不仅重申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且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由此亦可窥见,所有的决心、所有的诚意,并非随意释放的流淌。“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正是现代化进程反过来对民主政治提出了不断完善的渴求,令这种决心与善意变得尤为“紧迫”。所以,这已经不是“要不要释放”的问题,而是必须释放、怎样释放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更有理由期待:“决心与诚意”不能因为两会相继闭幕而停止释放的进度,恰恰相反,这种“决心与诚意”应在更多的领域持续地释放,更多地释放。
应该承认,民主政治是一个渐次推进的过程。但这绝不是说,民主政治的推进只有这几个“切口”,相反,这是一个空前复杂的浩大工程,要做和可做的事情非常之多。比如,要改革官员选拔、升迁、考评等机制,以一致的权责解决对官员的问责,这也是被认为本次“大部制”改革“悬疑”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陶斯亮提出的“市长任期未满频频更换”的问题,正暴露出这一点;比如,基层权力衙门化,超编超支随性,审批权限不断扩大,权力趋利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也是吏治腐败的一个根源;再比如,一些基层官员用权泛滥,拍脑袋工程频发,把“公检法”当成附庸动辄“发飙”者不断涌现,甚至饮酒死亡也能因为“忘我工作”获得嘉奖……对于这些,最终都需要释放出更多民主政治的善意以强化组织监督、媒体监督、民众监督来约束。
推动民主政治进程,终极力量仍要依靠人民群众。由此亦可见到:推动民主政治的决心与诚意,并非只能“从上往下”才能释放,而是必须调动民主政治的公民主体,在不同层面做一个全方面的释放,“多处落笔,多处开花”。问题与矛盾早已暴露无遗,现今的问题是如何调动更多的力量克服“知易行难”的问题,以民主手段推进民主政治。
民众的确看到了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与诚意,这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用更多行动来继续捍卫这种决心。正如有论者所言,以往经验已经表明,渐进改革亦需不时有阶段性突破,渐而不进、不进则退,正是渐进改革之大忌。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