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埠媒体报道,日前,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教授蔡定剑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作演讲时谈到,厦门PX事件在公众的强烈参与下,作出了PX项目迁址的决定,赢得了公众和媒体的一片好评。蔡教授称,从公众参与的个案上来讲,这确实是一个成功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汪 丁丁所指出的,就中国当代社会而言,关键性的新闻事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汪丁丁看来,关键性的新闻事件,相当于“协调博弈”里的协调信号。当大众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时,权利就从潜在的转化为显在的,从而极大降低了维护权利的成本。协调均衡可以将大众对一项权利的支持转化为政治力量——即权力,从而迫使侵犯该项权利的既得利益群体让步。
当然,如果我们看到厦门PX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榜样作用,就不难理解舆论的欢呼甚至称之为“里程碑”的雀跃了。在厦门PX事件之后,面对着正处于公示期的上海磁悬浮线路优化方案,沿线的市民走上人民广场“散步”、“购物”表达他们的意愿;而对于广州备受争议的南沙石化项目,广东省九届政协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也在《新快报》撰文指出,广州市民应向厦门、上海市民学习上街散步互相交流。
毕竟,公权力在大众(或某个阶层)权利意识觉醒面前的让步,对中国社会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专家学者与媒体的用心良苦。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在权力的让步远没有演化成某个阶层的普遍权利之前,高呼“成功”的欢呼雀跃是否有些迫不及待?比如,在PX项目作出决定迁往漳州之后,在漳州以及潮汕(PX项目所在地漳州古雷离南澳县64公里、离汕头市100公里左右、离漳州市70公里)的各论坛上,有不少网友开始担忧了。
应该说,事实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厦门PX项目迁址本来就是一个假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PX项目是否如同民众所担心的对人体构成致命的伤害。因此,如果说,厦门人民的“散步”所体现的是政治博弈的智慧和技巧的话,那么,有关部门作出项目迁址的决定不过是他们消解舆论压力的狡黠罢了。
相信从昨天的两则报道中我们会得出更为清晰的结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被问及绿色GDP何以不公布时说:“这个阻力不能说来自于统计局,或地方政府和企业,总之现在就是还没有公布。”而山西临汾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一家非法化工厂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致该校学生和吴家庄村民出现头痛和恶心等症状。当地村民在厂门口抗议,并集体下跪,要求工厂停产,截至2日已持续3天。
面对如此现状,谈“成功”、“里程碑”是否言之尚早?
正如有论者所注意到的,厦门PX项目只是被“说服”,“因为厦门人散步遇上了一个可说服的市长”。应该说,这种论断是符合事实的。然而,这也多多少少表明了我们现在的无奈。假如厦门人没有幸运遇上一个“可说服”的市长,即便有“散步”的政治博弈智慧,结果又会是怎样?
而或许,更为无奈的是,“市长”作为公权力行使的一个象征符号,“可说服”不过是个意外。因为,如你所知,公权力是需要被驯服而绝对不可能被“说服”的——西方有将“公权力”比喻为“狮子”的形象说法,因此在其制度设计上,才有要把“狮子”关在笼子里来进行统治的共识——试想,如果有人说,他说服了狮子不再吃人,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傻得有点天真了。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