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吴家庄中心小学附近一家非法化工厂肆意排放含苯废气和废水,导致学生和吴家庄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当地村民在工厂门口抗议,并集体下跪,要求工厂停产,截至2日已持续了3天。
村民集体跪求化工厂停产,这一维权方式令人震惊。这让我们看到环保执法不力、村民维权艰难等问题。但透过村民集体跪求事件,联系近年出现的村民与污染企业的冲突,会发现,这些矛盾明朗化,有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污染问题,涉及排污企业、地方政府、周边群众的三方利益。企业排污,群众受损,为了税收,当地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成了保护伞——这是治污难的关键。近几年,排污企业和受损群众发生环保冲突,甚至引起上访、上诉现象,与其说是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如说是企业和群众在利益上没有达成妥协,双方的互惠关系破裂所致。
在过去,由于受污染的群众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纯粹地谈环保,对他们来说,田园牧歌式的环境固然可爱,但生存更为紧要——如果一定程度的污染不直接危及生命,哪怕高于国家标准,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现在,村民和企业近些年之所以出现环保冲突,原因在于:过去企业对受损的村民进行了补偿,比如,提供就业岗位、对农田损失进行赔偿等,但后来由于企业改制,企业老板拒绝继续履行这些义务,受污染的村民自然不愿意了。
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利益攸关。尽管一些污染企业在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在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来源。于是,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采取默认的态度,甚至遇到上级来检查,还会为污染企业打掩护。
地方保护主义是环保事业的障碍。受污村民,由于得到补偿,也习惯容忍污染企业,这样,村民和地方政府就一起构筑了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是环保事业继续推进的关键。污染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利益链没有改变,目前,地方政府这个点不易突破;此时,村民与污染企业冲突加剧,则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