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慰问灾民并在群众家中喝自来水的报道,让很多网友记住了那位普通农民——继郑超。1月22日,本报报道了郑继超从2007年11月中旬到1月中旬,两个月内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七次慰问的经历,他被很多网友看做是“最幸福的灾民”,甚至是“慰问专业户”。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又是上门看望慰问,又是给其孩子亲笔题字,换了谁都会兴奋不已、激动万分。总书记到农家慰问,的确是件新鲜事,新闻价值极高,至于总书记的题字自然值得当事人珍藏。作为当地政府以研究学习为由将其题字借走,我看也无可非议,毕竟这件事不仅是郑继超个人的荣幸,而且同样也使地方政府深受鼓舞。
据悉,总书记的题字被县里借走后,很快就归还给了郑继超。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可下面发生的某些事却让我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原来,自总书记离开这户农家后,郑继超成了重点关注、照顾对象,仅两个月之内,竟然七次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慰问,难怪有网友称其为“最幸福的灾民”甚至是“慰问专业户”了。网友们表露出的是羡慕,而我却毫无快感,相反有一种担忧涌上心头。
关心并慰问灾民是党和政府的亲民之举、执政之要,胡总书记上门看望继郑超一家之后,当地政府应该将这种温暖带给更多的老百姓,而不是反反复复围绕继郑超打转。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爱的延续,实质是权力崇拜症的急性发作,目的是投其所好,借机为脸上帖金,为政绩添彩。试想,如果总书记没去继郑超家慰问,还会有七次不厌其烦地上门慰问吗?显然不太可能。
当然,在总书记走后,适当安排人员看望继郑超一家并非不可,问题是应适可而止,切不可将其他灾民冷落一旁,不闻不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七次慰问郑继超,如此做法相信总书记也不会认同,是褒是贬,已无须赘言,堪称红色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