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对公众舆论敝帚自珍,重视舆论的态度和看法,是理性政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崇礼门的火,才会烧痛了韩国人的心,烧焦了未来总统的椅子,也烧红了韩国舆论的表达热情。 |
熊熊大火中的崇礼门 |
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2月11日被烧毁,成为了韩国新总统李明博即将上任之时面对的第一起非典型危机。
从目前来看,韩国政府危机处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对象是为了平息公众舆论的愤怒。为此,韩国警方在第一时间公布了嫌疑人的情况,并在公众的目光中逐步确认犯罪事实;为此,李明博决定拨款重建崇礼门,并且号召国民捐款修复崇礼门这一国宝。围绕这些步骤,韩国的公众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一时间舆论看法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国宝有什么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有许多形式上的国宝。大到古建筑、古宫殿,小到精美的玉器、瓷瓶,这些之所以成为国宝,是因为他们历史悠久,承载了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精华,能够形成全民族的情感认同。按照这种特点来衡量,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些无形的国宝。当韩国人对着烧毁的崇礼门发出不同的声音的时候,不妨说,公众舆论的愤怒,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国宝。
舆论是国宝吗?没有一个社会的舆论是在一天的时间中形成的。每一个国家的公众舆论,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传统在舆论中形成的沉淀。这些多是精华。单就此次中国南方地区的严寒灾害中的舆论来看,公众中所形成的自发救助号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互助的心理表现;而同时,每一个社会的公众舆论又有现代性特点,会根据每个社会的现代化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特征来。这种既有情感认同,又有历史精华的东西,难道不是国宝吗?
其实从崇礼门的这场火,以及这些年来发生在许多国家的大小危机不难看出,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公众舆论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所谓“尊重”,无非有三者:一是为公众舆论提供必要的出口,让更多的愤怒情绪能够通过声音,而非行动表现出来;二是对公众舆论给予必要的回应,体现各个层级的政府和公众舆论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体现政府在民众中的合法性地位;三是能够让公众舆论参与到危机的解决过程中,让公众舆论充分发挥,让社会各种力量通过公众舆论的动员,成为解决危机的重要帮手。
崇礼门这一韩国国宝的被烧毁,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公众舆论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珍贵价值。至少,韩国人对崇礼门被毁的愤怒,一方面体现了韩国民众在历史文化上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韩国人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不冷漠的民众本身就是社会的价值所在,现代政治无法忽视这种价值。我们姑且不论西方舆论形态差异较大的民族国家;单是在东亚地区历史文化类似的不少国家,其公众舆论都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对公众舆论敝帚自珍,重视舆论的态度和看法,是理性政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崇礼门的火,才会烧痛了韩国人的心,烧焦了未来总统的椅子,也烧红了韩国舆论的表达热情。
崇礼门的这把火使韩国民众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因此许多韩国人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发出抗议。人们在痛心之余,对政府管理疏漏的责问也越来越严厉,公众舆论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新的“国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