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政府部门的公款消费居高不下,一边却是关乎民生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卫生、廉租房等公共投入的欠债,直到最近才开始偿还。设若能引预算外资金之水,灌溉民生之田,则民众必欢呼德政的回归。
昨天本地媒体报道,有9位参加广东“两会”的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废止高速公路流动和隐形电子眼查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有关规定。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建议,缘于流动(或隐形)电子眼管理不规范,一些交管部门利用这类电子眼取证处罚,达到创收的目的,群众意见极大;还缘于这类电子眼违背了测速点必须“在前方200米处警示”的法规。
尽管流动电子眼测速利于禁止交通违法行为,但由于其执行过程中的程序违法,故难以服众。随着代表发难,流动电子眼的命运恐怕要“流变”了,前路如何,暂且不表。笔者所感兴趣的是近年流动和隐形电子眼盛行以求创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这年头,但凡有点公权力的,都喜欢罚款,交管部门也不例外。如果不是罚款,也总在想方设法通过形形式式的收费,让权力“变现”、“利润最大化”。即使是昔日清贫的教育部门、圣洁的医疗卫生部门,也早已脱贫,成为炙手可热的肥缺衙门。总之,或罚款或变相收费,或假借其他名堂,主管部门“袋袋平安”。按《预算法》规定,这些收入虽说也是政府性收入,而实际操控者往往是主管部门。
凭借公权坐地生财,有人谓之“非税收入”,有人名之“预算外收入”甚至“制度外收入”,名号不一,但其义却一,就是指那些没有完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政府收入,其支出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
“预算外收入”之所以要特别关注,首先是因为其数额惊人。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统计,2006年,政府纳入预算的有39000亿元,而近28000亿元(其中包括13000亿政府各行政部门和各行政性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款,7000亿的土地收入,8000亿的社保收入)的政府各种收入竟然没有纳入预算内管理。也就是说,这28000亿的巨额资金是怎么支出的,花到哪里了,没有提交各级人大审议、批准和监督。
“预算外收入”之所以要特别关注,还因为这些预算外资金益官而损民。近些年来,千夫所指的政府公车消费、公款招待、豪华楼台馆舍及培训办公设施,乃至官衙别墅,多出于所谓的“预算外收入”。在审计署连年所披露的政府花钱丑闻中,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所在多有,私设“小金库”、“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更是屡禁不止。一边是政府部门的公款消费居高不下,一边却是关乎民生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卫生、廉租房等公共投入的欠债,直到最近才开始偿还。设若能引预算外资金之水,灌溉民生之田,则民众必欢呼德政的回归。
平心而论,“预算外收入”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而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呼声近年强烈起来,改革举措也纷纷出台。比如搞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就是一个不错的行政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门创收冲动;而强化审计,将政府用度情形公之于众,也好叫有关部门有所收敛。但看似力度颇大的改革,其实均涉及技术层面,并不妨碍政府性总体收入的增长,况且审计部门及其他政府机构为平级机构,无施行问责的权力。故而,有学者强调,预算改革的“正道”须是政治控制,即政府花钱都必须供人大审批。而且,还要结束“财政割据”,让预算内外资金都统一到一个账本,这样才能产生有效的人大监督。否则,堂堂的人大所控制的只是财政的“半壁江山”。
前两天,人大代表抱怨看不懂预算报告,这是一个问题,但毕竟有一个预算报告摆在那里,就算是死老虎,都能吓吓人;如果政府性收入不肯纳入预算,那笔巨款就等同于“政府决策环节的"私人"收入”,人大代表和民众连个监督的门都没有。所以说,比看不懂预算更严重的是政府性收入不入预算。
相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流动电子眼是否保留,只是一个小节而已。
(责任编辑: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