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位56岁的老人衡明贞11月19日下午在乘坐长途车时只身与3名手持凶器的劫匪斗争,结果被扎7刀,身上17处伤口。而车上26名乘客和司乘人员没人施出援手。老人在医院回忆起当时情形感到很失望。(《东方今报》11月21日)
在一个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年代,这样的事因为发生的太多,已让人几近麻木;这样的事,又因为涉及人性深处普遍存在的懦弱心理,的确让人没多大底气指责谁。
是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像衡老汉一样挺身而出,很可能就是那另外26名乘客中的一员。或许,在平时我们也常常咒骂世风日下,每每豪气干云,就像目下激愤的网友们一样。但唇亡齿寒的同情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显然是需要做出来的,可悲哀之处也正在于此,当行凶事件突如其来,我们又不免泰然处之地做起了缩头乌龟,目视我们的财物被歹徒风卷残云而无动于衷。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它揭开了话语的面具,将我们那小心包藏的伪善和懦弱一丝不挂地呈现。
我们懂得自己的软弱,或许也就必须对“看客”们抱以“同情之理解”。张爱玲说得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善待自己的生命有什么不对吗?谁也不能强迫我们高尚,谁也不能强迫我们义博云天,谁这么做谁就是道德上的暴君。
然而毫无疑问的是,社会对像衡老汉这样的见义勇为者的冷漠入刀,总归是一场道德丑闻。这就使袖手旁观的正当性顿时模糊起来。在内心里我们始终无法给自己一个确据,在独善其身与同仇敌忾之间,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不谈高尚与否)?对生命的珍视真的就能豁免一切责任?
美国911事件之后,好莱坞拍了一部反映机组人员和乘客与恐怖分子搏斗的影片《93号航班》——这是911事件中的第四架失事飞机,因为有了这一场搏斗造成93号航班坠毁华盛顿郊区,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人道主义悲剧。从中,有人看到了民主的开花结果,而我则看到了一种灾难当前,人心迅速聚拢的情与义——面对浑身绑满炸药,随时准备同归于尽的恐怖分子,乘客虽手无寸铁却选择了战斗到底,最终机毁人亡。这可能是最坏的结果,但显然,“道义的胜利”和“人类的胜利”的价值火炬已然熠熠生辉!
恐惧如果有意义,就在于对恐惧的克服;“看客”们如果说有希望,就在于坦然承认自己的懦弱而又不驯服其下。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停止反省、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恐惧的人质;我们不能在口头上呼唤着勇气和血性,却又在现实中逃避着它。这似乎是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找不到勇气,勇气能否找到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