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石油、中石化分别发出紧急通知,向下属各炼油生产企业做出“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的要求。其中,中石化公开表示已经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为避免国内出现成品油供求矛盾,发改委此前曾对两家石油企业提出过“严格控制出口”的要求。
在“油荒”大面积出现的时候,掌控着国内成品油供给的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成品油出口,尽管是“忍痛割爱”,网上舆论对其仍是骂声一片。这不奇怪,因为此举并非出其本意,而来自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的要求。再者,一边是国内出现大面积“油荒”,一边“一味出口赚利润”的做法,这里面多少暗含的“宁予外邦,不予家人”意味,公众当然不能接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在能源安全已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并且在中石油、中石化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的要求下,中国石油公司还有必要通过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吗?
并不是像石油公司所说的,“国内成品油大部分都是在内部销售的,出口只是很少的比例”。国家海关总署9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共进口原油1404万吨,原油出口30万吨;进口成品油253万吨,出口成品油129万吨。今年前8个月,我国共进口原油1.1亿吨,出口原油218万吨。成品油方面,进口成品油同比减少,出口增长。这些数据,也让中石化的一些说法不攻自破。中石化一位负责人前不久说:“除去供应香港的量,中石化成品油对于国外是没进没出。”似乎出口主要是为了供应香港。但如今停止成品油出口,难道是为了不向香港供成品油?肯定不是。
无论是国内“油荒”,还是中石化被迫以停止出口来确保国内供应的做法,都已不是第一次。2005年下半年,为了应对油品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调整成品油出口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控成品油出口。为此,发改委从当年9月起至年底,暂停汽油出口退税,而且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既然这样,石油部门为何不停止出口石油?
如果说,国内成品油价的“跟涨不跟跌”,充斥着石油垄断行业对于民生的挤榨;以所谓的停产检修、减少供应来对主管部门进行逼宫请涨,充斥着垄断行业的霸道,那么,在油荒背景下的出口赢利之举,则已不能不让人产生对于能源安全这种国家安全的忧虑。不必讳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而言,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优先保障国内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石油公司“停止成品油出口”不应只是成为应急之策,而应成为一个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