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进行的一项统计,89个部门招考12724个职位,报考与录取比例平均只有42∶1。广州某高校法学院04级的学生李文勇说“报考公务员肯定是为了以后能有高官厚禄啊!”。记者发现,与李文勇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在公务员考试热已经引起公众担忧的今天,诸如直奔公务员高官厚禄而去的逻辑,何以能减轻公众的忧虑?又何以化解?当不少人不是出于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而是为了“铁饭碗”、“福利好处”、高管厚禄而报考公务员,难道不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吗?
谁之过?按照理性人的观点,报考者的逻辑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是政府在录取公务员,而不是公司在招聘业务员,二者有着根本不同的价值取向。
那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报考者直奔高官厚禄而去的倾向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这并非仅仅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盲目的权力崇拜有关,笔者以为,单一的批判个体或者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是片面的,而应站在制度尤其是官僚制的基点上进行省察。
笔者以为,直奔公务员高官厚禄而去的逻辑是传统官僚制困境的表现。在整个20世纪中,学者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可能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就其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来说,再也没有一种理论像官僚制理论那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官僚制在实现了政府对社会的充分管理,提供了可靠公共秩序的同时,也产生了弊端。
在官僚制的设计中,由于价值因素的缺位,使官僚制无论是在整个体系上还是在官僚个人方面,都有着自我膨胀和随心所欲地行使公共权力的可能,在“公共的”与“私人的”问题上失去了价值标准,就会把一切不利于本部门或个人的东西变成“公共的”,而把一切有利于本部门或个人的东西变成“私人的”。同时,在官僚制的整个体系上拥有了形式合理性的同时,却在具体的部门或个人那里为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出现了官僚们追逐个人利益的非理性行为的泛滥。笔者以为,“公共的”和“私人的”错乱才是当下报考者产生直奔公务员高官厚禄而去逻辑的真正原因。
从官僚制文化省察的角度出发,笔者以为,社会和政府从权力崇拜走向崇尚服务,从效率优位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均衡,从垄断公共管理到侧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监督,从森严的层级控制走向适当的网络协作,消除公共权力滥用的制度化基础,才可能给直奔公务员高官厚禄而去的逻辑提供一条有效的化解途径。
在传统官僚制行政下,政府垄断着公共权力,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执行事无巨细履行着公共管理的职能,这不仅使政府行政运行缓慢、管理成本提高,也是造成公权力腐败的一个制度化基础。而服务定位和顾客至上原则的确立,可以弱化特权意识,使得行政行为更贴近公共性,增强公共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而降低权力异化和谋求私利的机会,当然,高官后禄逻辑也就无处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