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周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11月2日,北大表示,此举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校方同时称:“并未拒绝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但不拒绝不等于欢迎。
笔者认为,一句“闲散人员”,透出该校居高临下、“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狭隘和傲慢。
最近一段时间,抗战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大成了热门话题。这所名满天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大学,当时由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没有森严的门禁,校外青年可自由来校听课,许多青年利用这一优厚条件,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实,遥寻老北大抑或老清华,旁听生是这些名校一道悠远而美丽的景观,如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就曾在北大旁听,并参加过北大音乐研究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常常在工作之余,到清华旁听大学课程。
将眼光放远,无围墙历来是欧美大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哈佛、麻省还是牛津、剑桥,校园都是开放的。据称,西方一些大学校园里,人员杂居,甚至当地居民也栖身于内,却也没见校方以社会闲散人员而拒之。
大学该不该有围墙,该不该实施封闭式管理?这也许是个难有定论的话题。但是,大学该不该向社会开放,该不该允许旁听生,该不该让所谓的社会闲散人员“占用教学资源”,这是无需讨论的。一个以授业为己任、以启蒙为使命、以包容为底线的大学,是应该欢迎那些贫苦而好学的求知者的。
总之,大学不应孤芳自赏,它应该成为具有上进心的青年的求知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