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小步快跑”很有效
——专访前NASA国际空间技术观察家詹姆斯·欧博格
专访前NASA国际空间技术观察家,现美国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新闻台空间技术顾问James Oberg谈有关中国航天计划。
James Oberg曾经在NASA的休斯顿航天中心任职22年。1997年因指挥国际空间站项目的第一次组装任务而获得NASA“持续优异服务”勋章。
James Oberg还是著名的航天历史学家,他撰写了10本有关国际航天史的著作,为无数专业杂志撰写有关航天的评论与分析文章。在冷战时期他曾多次访问前苏联的航天机构,与苏联的航天官员们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他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前)苏联和中国航天计划的权威。
记者:与美国和苏联的在1960年代执行的探月计划相比,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有什么主要区别?中国的这次探月工程中采用了什么原创技术吗?
Oberg:中国的探月工程看上去好像与当时美苏的“空间竞赛”类似,“嫦娥1号”是在日本的月球探测器发射之后1个月发射的,而明年初印度将发射类似的探测器。但是,根据已经公布的计划来看,中国的探月工程在时间安排上比较宽松,并不是像当年美苏空间竞赛时期一样紧张,我觉得这将大大增加他们的发射可靠性。
中国在利用以往自己和他人技术经验上是各国做的最好的,我希望NASA能向他们好好学习,而不是在完成一个计划之后就忘记了其中开发的技术,而在下一个计划中又全部重头设计开发。
记者:您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探月计划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火箭。就你的观察,最近中国是否取得了什么进展?
Oberg:长征系列火箭一直以来服役的表现都非常优秀,但现有的长征各个系列的火箭都是由同一平台发展而来。这种“小步快跑”的技术进步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新的长征5号将是真正“新一代”的火箭,需要全部从头设计,这对他们将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而对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月球着陆”和“返回”两步,现有的中国火箭是无法完成这两个计划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中国可以用新的长征5号火箭在2017年以后将改进的“神舟”载人飞船送上月球。
记者:在嫦娥一号计划中,你认为那个任务是最有趣的?
Oberg:中国的探月计划中设计了许多设备以对月球进行更深入的勘探,这当然是最有意思的部分,毕竟,人类探测深空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未知的世界。
记者: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终将宇航员送回月球,而中国也计划在未来的20年终逐步展开嫦娥计划的后续工程,你觉得在这一轮新的探月高潮中,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的可能性么?或者这会不会成为又一次空间竞赛?
Oberg:目前美国的策略是,在月球探测上可以和其它国家展开合作,但是在载人登月上,美国将采用完全本土的技术,彻底独立完成。其他的国家可以自己完成载人登月,这将为人类登月提供更多、更稳定可靠的选择方式。美国的成功也会促使一些国家——或者国家组织展开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好像50年前发生在南极洲的各国基地建设浪潮一样。
记者: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最近在华尔街时报中文网上撰文指出,嫦娥1号升天是提升中国产品国际形象的好机会,请问您怎么看嫦娥工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Oberg:空间计划的成就不仅仅体现一个国家在科技上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国家的领导团队对国家的规划富有远见。而其他国家也可以根据这个国家在空间技术上的成就估计该国的整体技术实力。因此,嫦娥一号的作用应该是相当正面的。
(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