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48年前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掠月而过,全世界迄今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中国青年报》)
花巨额费用到月球上去逛一圈,到底能得到什么?这种诘问显然太功利主义,就像诘问一个基础研究工作者,他的艰深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一样。
说到“探月”的意义,首先要提到的显然是《月球协定》。《月球协定》除了规定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之外,它还规定:“一俟月球自然资源的开发即将可行时,建立指导这种开发的国际制度。”正如有人所提出到,到那时候,谁有开发能力,谁就有发言权,谁的开发能力大,谁的发言权就大。“实力胜于雄辩”,未来月球开发的利益分配总是会以参与国对开发月球所作贡献为标准。
如果说月球开发是比较遥远的事,那么,“探月”所带动的航天经济则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据了解,此次“探月”成本大概15亿元左右,应该说,这样的成本中国还是可以承受的。在我看来,“探月”工程固然肩负着超出航天事业本身的政治使命,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探月的经济效用――以航天技术开发带动民用高科技产业的振兴,为国家产业调整和升级开路。在国际上,据估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可达到1:8至1:14。也就是说,投入15亿元,就可以直接获得30亿元的收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神舟六号发射的时候,许多精明的商家纷纷搭车,一时间从牛奶到润滑油,各种打着“航天”旗号的商品热销。这些企业借着“神六”的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拓展活动,一个“神舟经济”,市场规模就已超过百亿元。在美国,预计到2020年,美国航天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15%。中国航天经济在未来的GDP中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将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民用化程度。航天产业前景固然美好,经济价值也不可小觑,但是,没有相关产业链的配合,不仅“赚钱”是一句空话,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将是一个问题。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中国航天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科研生产、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这正是航天企业大力发展民用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航天民用产业开发和经营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长期的计划体制使得现在的航天企业只注重产品开发的技术性,却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探月”,其背后充满诱惑的经济价值,也亟需一种创新的模式来开发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