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北京厅。10月15日下午2时45分,距离北京代表团讨论还有一刻钟,记者区的座位已经抢“占”一空。十七大新闻中心网站上,已经公告了开放讨论的代表团名单和地点,共有34个团,比十六大增加了19个。
代表团分组讨论不“避”媒体,敞开门欢迎记者参与并接受公开采访、与媒体展开互动,各代表团还将此视为展示自我形象、扩大海内外交流的一种契机——江苏团准备了中英文对照的《科学发展在江苏》、《江苏》画册、DVD等资料供记者取用;北京团除了《数说北京》、《环境保护专刊》等图书之外,还带来了奥运宣传品;重庆团是内容全面的《精彩十年》,介绍设立直辖市十年的发展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代表讨论后,留半个小时供记者提问,这在全国党代会上还是第一次。
从“关起门讨论”到“开放式讨论”,从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到现场讨论给记者留足提问时间,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意味着乐于接受舆论监督心态的进一步强化,还昭示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政治自信感。
讨论对媒体开放,实际上就是对全体民众的开放。因为,绝大多数的民众是通过媒体的跟进报道来了解17大的。各级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讨论、发言、建议,因为信息发布的透明和及时,必然大大提高公共社会对17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也为共生的公共监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需要有开放、开明的心态作为支撑——这种开放和开明,本质就是一种政治自信——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为民生谋福趾,因此才将“讨论”置于阳光下,主动接受舆论监督。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政治自信为党与人民、公权力与民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会场内与会场外的良性互动搭建了一条绿色桥梁。有助于社会各阶层民众通过舆论平台进行充分的权利表达,也有助于参政议政的各项决策更加趋向公正合理与科学。
十七大,是党光辉历程上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巨大经济与文明成就的盛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国内外的记者蜂拥而至,在“开放的会场中”,一条条投射政治自信和政治开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短信”,伴随着网络和电波穿越千山万水。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开放的讨论”制度能够在日常的公共政治生活中得以长期坚持和发扬光大,为和谐社会营造更为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和舆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