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长李金华日前透露,中央53个部门共自查相关问题500多个,涉及金额270多亿元(9月20日中新网)。此前亦有两则新闻关于审计:一是审计署公布了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等49个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9月19日新华社);二是西门子中国公司掀起60次内审风暴,严查商业贿赂(9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审计前,发改委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问题;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会等向企业收取赞助费1340万元,所属单位违规占用和挪用国家建设资金4938万元、少交纳土地出让金3688.19万元等。发改委的自查,相类于西门子的内审。西门子是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近来陷入“贿赂门”。其德国母公司涉嫌商业行贿,被德国检方调查。自从德国方面展开调查开始后,西门子加强了内部审计,至今西门子中国公司已做了60个内审,最终查出了20人犯的错误“不能容忍”,西门子终止了和他们的劳动合同。也就是说,人家的审计,关键是落实到“人”身上,让那些“不能容忍”的员工“拜拜”走人了。
政府职能部门当然与企业不同,但人家的内部审计若对我们有所启示,也应该汲取。看我们的审计结果公告,大致上见钱见物不见人,跳入公众眼眶的是一串串数字。官员也好,普通公务员也罢,其实都是“政府雇员”,你不能看管好顶顶重要的财政预算的钞票,而且数额巨大,让你“走人”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关键是,审计结果要落实到“人”的身上。然而我们的自查,却不见与“人”有什么干系。
针对发改委的问题,审计署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委内财务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检查;对兴办的各类实体进行清理和整顿,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团组织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禁止其利用部门职权和影响谋取利益。”这些建议都很好,只是统统“对事不对人”。“人”的问题不好好解决,那些打理财政资金的“雇员”,就会或仿效操作或故伎重演;所以,年年审计,年年结果相类似,审到哪里,哪里就牵出一串“数字”。
李金华曾说过一番话,其中出现了好多个“人”字:“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是纳税人通过税收的形式向国家提供的。政府用这些钱,怎么花?为什么这么花?必须向纳税人有一个交代,唯一的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在不少国家,书店里都可以拿到预算的详细情况,每个部门多少,为什么这么多,当然涉及国家机密的除外……”这些“人”都是这一头的人——“纳税人”,那一头管理纳税人的钱的“人”在哪里呢?按理说,“揭露重大经济犯罪线索依然是审计工作的关键点”,可事实上与这些重大审计结果相关之“人”的“能见度”是很低的。更悲哀的是,有个题为《审计揭示49个部门单位6大共性问题》的长篇分析报道,不仅不见“人”,连被审计的“单位”也不见,统统用“某”字代替了。
光拿数字说事,是管不好“人”的。审计公布数字的整改情况,更应公布“人”的处理情况;牵出一串数字是不够的,公众要看是否牵出一串“人”来。
|